說起娃的口頭禪,家長們都有強烈的共鳴。下到小學,上到高中,好像每個孩子說的都差不多,不知道這些口頭禪是怎么做到“全國統一”的。
舉幾個例子,大家平時聽到最多的是什么:
“那咋了”“受著唄”“包的”“重開”“磕到我甲溝炎了”“6”“啊對對對”“菜就多練”“因為我善”“我嘞個豆”……
感受一下,這些口頭禪聽著是不是特別讓人惱火?
@星星說,每次聽到“那咋啦”三個字她太陽穴就“突突”地跳:
“你怎么還不寫作業?”“那咋了?”
“你怎么還不睡覺?”“那咋了?”
“你東西怎么亂扔?”“那咋了?”
她不知道是不是現在的小孩都是“一身反骨”,吐槽他沒禮貌,他還補一句“受著唄!”
![]()
“受著唄”被家長們評為最討厭的一句口頭禪,相比“那咋了”,它還多了一點陰陽怪氣。那種敷衍的、略帶戲謔的語氣,讓你感覺所有的關心都是一場自討沒趣。
@S第一次聽孩子說“受著唄”,當場就毛了!“他的一項默寫作業沒過關,老師要求周末家長督促默寫,再拍照給她過關。他的字寫得亂七八糟,喊他認真寫,不樂意。當時本來想動之以情,就跟他講‘老師周末還要花時間來看你這些亂七八糟的作業’是什么感受。沒想到他竟然說‘受著唄’”。@S當場就把兒子狠狠地批評了一頓,在她看來,孩子可以犯錯,可以成績不好,但不能如此沒有教養,不懂得尊重人。
后來,@S才發現“受著唄”和“那咋了”“重開吧你”一樣,是初中生之間最近流行的口頭禪。以前說啥,他回“那咋了”,現在換成了“受著唄”。雖然孩子本意上不是懟人,或者說是不尊重人,但客觀上給人的感覺就很不好。
![]()
有些口頭禪雖然沒這么“扎人”,但很煩人。
教初中的@楊老師上課的時候問學生“這道題為什么這么做?”,學生莫名其妙地來一句“因為我善。”
這些網絡梗不算臟話,老師也不好嚴肅處理,只能找家長溝通。
@小一昨天就接到兒子班主任的電話,反映他在學校時,老師問他話,他能用一個字回答,就絕不多說一個字。
![]()
除了日常對話,孩子的社交場景里也滿是這些口頭禪。
有網友分享了自己孩子的微信頭像和昵稱,她一打開微信看到映入眼簾的“那咋了”就一股無名火,都不想和他說話。
![]()
![]()
網上有博主把10后的口頭禪盤點了一遍,發現大部分家長的態度都是「焦慮」和「憤怒」——覺得孩子是在頂撞自己,挑釁作為父母的“權威”。
兒童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里說過:別輕易給孩子的“隨口話”貼上“叛逆”標簽。
![]()
口頭禪也許沒什么含義,孩子們只是覺得有趣。
在孩子的世界里,語言的趣味性有時會遠遠大于其邏輯性。
心理學家列夫·維果茨基在《思維與語言》中寫過,很多孩子“并不是為了交流而使用詞語,更多的是為了詞語本身帶來的樂趣”。他們會被詞語的發音、節奏和重復性所吸引,進行一種“為了說話而說話”的游戲。
像“因為我善”這種短句,不必去深究“為什么善?”,對孩子來說,這些話無關邏輯,純粹是被語言本身的韻律和新奇感吸引。
無厘頭的短句或重復的音節,念起來自帶一種莫名的喜感,他們也許只是覺得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表達很有意思。
簡短的表達,有可能在彰顯自己很“酷”。
在孩子的社交圈里,外露的、夸張的情緒表達有時會被視為“幼稚”。而用極簡的、克制的、甚至帶點解構意味的詞來回應一切,是在宣告:“我足夠冷靜成熟,不會輕易大驚小怪。”
比如說,班里一個同學在籃球賽上投進了一個壓哨三分,對孩子們來說,最“酷”的反應,就是輕描淡寫地對他說一句:“6!”
![]()
![]()
成都圣菲學校對同學們的口頭禪做過調研,分析了口頭禪的利與弊
孩子大概是在委婉傳達“我知道了”。
如果說沒什么意義的口頭禪只是孩子們的社交“暗號”,那帶著“頂嘴”意味的詞,更像是一種“軟抵抗”。
孩子們是在用幽默和玩梗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可能發生的正面沖突。
比如問孩子“怎么還不睡覺?”孩子回“那咋了”,不一定是在表達“少管我”,而是“我已經知道接下來你要說什么了,別再繼續念了,我知道了。”
用口頭禪回應,是一種成本極低的「話題終結術」,雖然對家長來說哭笑不得,但往好的想——它不像直接頂撞那樣充滿火藥味,卻又明確地傳遞出“話題可以結束了”“我不想再討論這個了”的信號。
![]()
孩子們做出一種“酷酷”的姿態,背后也許只是對自我邊界的守護。
初一的@曼曼說,她也很煩同學老是把那些話掛在嘴邊,但她在極度無語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說“那咋了”,只是想敷衍那個來找自己說話的人,表示“我不想理任何人”;至于“包的”這種話,她也經常說,因為她理解的意思就是“沒問題”,只是更加口語化。
對她來說,自己根本沒有“叛逆”的想法,這只是每個人不同的說話方式和習慣罷了:“大人不也有很多自己的口頭禪嗎?”
無法改變孩子的說話習慣,就改變它對自己的殺傷力。
孩子們就算不上網,也會被同學影響,無意間學會一些口頭禪,這很難避免。
其實不用太較真,不要代入詞匯本身的含義,就跟小孩剛會說話的時候沒事就喊“媽”一樣。
有很多家長分享了自己的對策,試過有一定效果,團長總結了一下,大家可以參考:
01 |在心里自動把這些口頭禪翻譯成:“收到”“好的”。只要信息傳達了,就把管理的責任還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承擔后果。
02 |“用魔法打敗魔法”:如果孩子問“怎么還不開飯?”就回“那咋了?”等他多被回應幾次,自己感到不舒服了,大概率就會減少說的頻率。@S家,她會專挑兒子表達不舒服的時候,對著他“受著唄”,說著說著,孩子再也不說這句話了。
03 |生氣“上頭”的時候,要區分“是不喜歡孩子的說話方式”還是“孩子真的做錯了什么”,如果孩子沒有犯原則性錯誤,其實大部分時候可以選擇“放過自己”。
如果孩子在說“受著唄”這類詞時毫無分寸,不分場合和對象,就需要明確制止——例如在朋友傾訴、家人認真討論問題或老師批評教育的時候。要讓孩子從一種“無意識”到認識到這個“口頭禪”潛在或隱形的傷害。
![]()
@Melon是一個語文老師,她娃也說這些,對此她“看得很開”——她認為學校是個小社會,孩子們對新事物充滿好奇,接受能力也比大人要快,現在沒有人再講當年的“藍瘦香菇”,潮流更新快,不會延續太久。
她覺得,家有小學生,反而經常能聽到一些有意思的新鮮詞。
如果擔心孩子喪失語言表達能力,她有幾個辦法,可以把這些新鮮詞引導成有價值的表達。
![]()
▍不做孩子的“語言警察”,做“補充翻譯”
直接否定孩子的語言,說“不許說這些沒營養的話”可能效果不大,可以試著在某些特定場景提供更好的表達素材。
比如當孩子對著風景說“6”時,可以自然地補充,類似“這景色真壯觀,顏色很有層次”等。
▍給孩子創造“不自覺說出更多話”的環境
網絡用語“低成本、高共識”,所以高質量的語言表達需要時間鍛煉出來,要溫和地“逼迫”他們去調動思維來組織語言。
平常在和孩子看電影或看書時,用“哪個角色或情節讓你印象最深?為什么?” “如果換作是你,你會怎么做?”來替代“好看嗎?”
討論一個新聞事件時,可以問“你覺得這件事有哪些原因?” ——比如之前我們寫過的盧浮宮被盜事件,如果看完只是說一句“離譜”,孩子可能也沒有說出更多想法的機會,可以一起探討一下頂級博物館的安保系統,被盜物品是什么、盜賊會怎么銷贓等需要展開的話題。
要幫孩子積累更豐富的語言素材,除了通過日常無壓力的交流,不斷引導孩子精準表達外,課外的深度閱讀也很關鍵。
語文教育專家溫儒敏認為,與其糾結禁用網絡詞匯,不如有空的時候引導孩子沉下心讀整本書。口頭禪可以是一種生活中的“網絡方言”,平時只要積累一定的深度表達,兩者并不沖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