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鄭欽文打進WTA年終總決賽,當時某平臺花了不少錢買下轉播權,全程免費直播。
今年情況變了,某平臺沒續約,另一個體育則采用會員付費模式,作為看了幾年網球的球迷,我最直觀的感受是:想看場完整比賽越來越難了。
這背后反映出一個現實問題,根據2024年體育產業報告,網球在國內體育賽事收視率排名第八,遠低于籃球、足球等大眾項目,平臺買版權要考慮投入產出比,鄭欽文奪得澳網冠軍那段時間,相關話題在微博閱讀量突破12億,這時候投入自然值得。
![]()
但當熱度回落,平臺的投入意愿也隨之降溫。
問題在于這種“追熱點”的轉播策略,對一項運動的長期發展未必有利,日本網球協會數據顯示,錦織圭在2014年打進美網決賽后,日本青少年網球注冊人數在三年內增長了47%。
這種增長不是靠一場比賽的熱度,而是持續穩定的賽事轉播和推廣,我們的平臺往往只在中國選手拿冠軍時才大規模宣傳,平時連基礎的賽事轉播都不保證。
![]()
看個更具體的對比,2023年美國ESPN轉播了所有四大滿貫的全部場次,即使是首輪比賽也能在其平臺找到直播或回放。
而國內平臺,常常只轉播有中國選手的場次,甚至連半決賽、決賽都可能因為沒有中國選手而不播,去年法網女單決賽,斯瓦泰克對陣帕奧利尼,國內主流平臺都沒有免費直播。
這導致一個惡性循環:沒有持續的賽事轉播,普通觀眾看不到完整的競技過程,自然無法理解這項運動的魅力,網球人口基數上不去,參與的孩子就少,根據中國網球協會2023年數據,全國注冊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僅3.2萬人,而日本這個數字是15萬,美國超過100萬。
![]()
再說說培養成本的問題,一個孩子從7歲開始系統訓練網球,到18歲能打職業賽,保守估計需要投入300—500萬元,這包括每年10—15萬的教練費、裝備費,每年20—30萬的外訓和參賽費用,李娜在自傳里提到,她能堅持下來,很大程度上因為進了體工隊,否則普通家庭根本負擔不起。
這個門檻直接篩掉了大部分有天賦的孩子,深圳一家青少年網球培訓機構的教練告訴我,他見過很多有潛力的孩子,打了兩三年因為家里負擔不起就放棄了。
相比之下美國有完善的獎學金體系和社區支持網絡,歐洲各國也有青訓補貼計劃,我們在這方面的投入還遠遠不夠。
![]()
網上關于鄭欽文的討論,有時會偏離運動本身,比如有人特別強調她英語好,但實際上,任何一個在國際巡回賽打拼的職業選手,英語都是基本工具,張帥、王薔、朱琳這些球員,接受外媒采訪時英語表達都很流利,這不是什么稀奇事,而是職業需要。
過度的個人崇拜反而會帶來副作用,一些球迷形成了“只能夸不能評”的氛圍,任何客觀分析都可能被扣上“黑粉”的帽子,去年澳網后有專業人士指出鄭欽文的發球動作還有優化空間,結果評論區一片罵聲,這種輿論環境對運動員成長沒有好處,也不利于項目的理性討論。
職業網球的傷病問題也不容忽視,鄭欽文做了肘部關節鏡手術,雖然這在職業選手中很常見,但恢復期的狀態起伏是必然的,納達爾職業生涯做過數次手術,費德勒退役前也飽受傷病困擾,高強度的對抗和密集的賽程,讓職業球員的身體長期處于極限狀態。
![]()
回到最初的話題,平臺轉播策略的調整,本質上是商業邏輯在起作用,但體育項目的發展需要長期主義。
韓國在2000年后大力推廣女子高爾夫,不僅轉播賽事,還在學校普及課程,投入建設練習場,20年后,韓國女子高爾夫選手在世界前100名中占據了35個席位。
日本的乒乓球是另一個案例,雖然水平長期落后中國,但日本電視臺從來沒有停止轉播乒乓球賽事,包括各級別的國內聯賽和青少年比賽,這種持續投入最終培養出了張本智和、早田希娜這樣的世界級選手,也讓乒乓球在日本的參與度大幅提升。
![]()
“這兩天看到鄭欽文在訓練備戰新賽季,作為球迷當然希望她能取得好成績,但更希望的是,無論她成績如何,我們都能在平臺上看到完整的網球賽事轉播,都能理性客觀地討論這項運動,都能看到更多孩子拿起球拍走進球場。這才是體育應該有的樣子。”
說實話,平臺這種操作真不意外。去年鄭欽文火,立馬砸錢買總決賽版權;今年她受傷排名跌了,直接不買了,某酷還搞付費直播,吃相難看,說白了,平臺眼里只有流量,根本不是真心想推廣網球。”
![]()
“平時強項比賽來回播,弱項連個直播都沒有,這不就是“誰贏捧誰”嗎?體育精神要是只剩輸贏,格局也太小了。 再說說運動員“造神”現象。”
“鄭欽文英語好是事實,但長期打國際比賽的球員,像李娜、張帥他們,哪個英語不流利?這只是職業需要,真沒必要猛夸。”
![]()
“更該關注的是,網球培養成本太高了!普通家庭砸不起兩千萬,多少有天賦的孩子連門都摸不到?要是平臺能把買版權的錢分一點支持基層訓練,比啥都強。”
“現在網上氛圍也怪,運動員只能夸不能評。鄭欽文肘傷手術,職業運動員很常見,關節鏡微創真不算大事,但明年WTA競爭更激烈,薩巴倫卡、斯瓦泰克這些巨頭不說,新人像姆博科、施耐德也冒頭了。”
![]()
“鄭欽文明年想重回前十,澳網、全運會都是關鍵戰,得穩扎穩打,可有些人一聽分析就扣“不愛國”帽子,實在無語。體育歸體育,喜歡高手和愛國兩碼事! ”
你覺得平臺寧可重金買熱門賽事版權,卻不支持冷門項目,是真為推廣體育,還是純粹生意?如果有機會給平臺提建議,你會怎么幫小眾運動爭取更多曝光?
信源:中國青年網
上觀新聞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