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機器人被普遍認為是實現具身智能的關鍵載體。從四足機器狗到人形機器人,全球技術迅猛迭代,以宇樹科技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正快速躋身世界第一梯隊,成為不可忽視的創新力量。
智能產業爆發仿佛近在眼前。然而,在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看來,人工智能在實際“干活”這件事上,仍處于初期階段,距離真正的大規模增長尚有距離。
越來越多的“90后”正成為機器人乃至硬科技領域創業的主力軍。他們如何看待技術、組織與未來?與上一代企業家相比,他們的創業邏輯與挑戰有何不同?《中國新聞周刊》對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進行了專訪。
![]()
王興興 圖/中新
“興趣導向不等于純粹理想主義”
《中國新聞周刊》:成長階段對手工制作和機械的癡迷,是如何影響你后來創業選擇的?興趣導向是“90后”創業者與上一代企業家最明顯的區別嗎?
王興興:我從小就對科技和動手制造興趣濃厚。大概在小學三四年級時,同學之間聊理想,我當時想當科學家,但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位同學說他想成為企業家,原因是那樣可以雇用很多科學家來實現自己的理想,這讓我很受啟發。
在進入大學后,我嘗試做過不少方向的研發,但大多難以實現商業化,也更談不上創業。直到研究生時期,我從2013年開始研究設計四足機器人XDog,沒選擇當時國際主流的液壓方案,嘗試純電驅動的技術路線,在性能相當的情況下,后者工程量更小、成本更低,更加具備商業化潛力。那時我還認真思考過要不要輟學創業,最終因產品實物還沒做出來和市場前景不明朗而打消。
2015年,我帶著這款機器人參加上海的一項比賽,獲得總分二等獎和8萬元獎金。去掉研發投入的約2萬元,還賺了一些,算是攢下了創業的第一桶金。通過比賽也結識到一些投資人,但當時嘗試融資并未成功。現在看來,那時的社會認知和市場環境都還沒有準備好。
轉機出現在2016年6月中旬,XDog測試視頻被海外媒體轉載,意外火出圈,當時有人聯系我買機器人,也有人表示愿意投資。我感覺時機到了,于是辭職創業。整個過程可以說是興趣牽引,但能否商業化始終是創業必須想清楚的現實問題。
據我觀察,優秀的企業本質上是趨同的。真正的差異反而存在于創業者個體之間——比如性格內向還是外向、技術背景還是非技術背景等等。卓越的企業家或科學家往往都具有高度執行力、敏銳洞察力,甚至個人的勤奮程度、學習能力和謙遜態度,這些特質在不同時代的優秀企業家身上都是共通的。
《中國新聞周刊》:你如何理解“‘90后’企業家”這一群體?
王興興:興趣導向不意味著“純粹理想主義”,不具備現實意識的創業可能連一年都堅持不下去。對任何創業者而言,商業化都是現實且關鍵的。產品最終要面向市場。很多公司會選擇已經經過市場驗證的產品,而年輕的科技創業者大多更傾向于憑借技術能力和創新意識去探索一些新的產品,創造新的需求。在現有產品中“內卷”競爭,帶來的社會價值有限,而通過創造新需求、拉動新的經濟增長點,能創造更大的價值。就我個人而言,更希望做一些有探索性、原創性的產品。
與老一輩企業家的交流不算多,但我認為做企業、做產品的總體目標是相似的,大家都希望做出優秀的產品。不過在實現路徑和方法上可能存在差異。年輕一代創業者更傾向于以技術為立足點,而老一輩可能更依賴市場規模驅動。這一差異也與時代背景有關:幾十年前市場空白多、機會豐富,而當前競爭更激烈、挑戰更大。
《中國新聞周刊》:在資金、人才、供應鏈等方面,你覺得科創企業最難跨越的坎兒是什么?
王興興:很多創業公司的最大問題是,創始人有時傾向于“偷懶”,只負責某一部分工作,希望通過招聘高水平人才來管理其他環節。但說實話,這樣成功概率非常低——可能十家公司里只有一家能真正找到合適的人。大多數情況下,如果創始人完全放手,很容易出現問題。
創業階段面臨的往往是“系統性”挑戰,很難簡單地說哪一環節更重要。就算技術實力再強,商業化能力不足,也會面臨各種生存問題。
《中國新聞周刊》:2021年機器狗“牛犇犇”登上央視春晚,完成了全球首次四足機器人集群舞蹈表演,宇樹科技從科技圈進入大眾視野,是商業化的關鍵一步嗎?
王興興:很多人覺得我們運氣好,抓住了很多機會,但實際離不開提前準備和布局。早在2017、2018年,我就和同事說過,只要產品做得足夠好,未來就有可能登上央視春晚。很多時候,運氣來了,如果沒有提前積累,根本來不及響應。
2020年下半年,春晚導演聯系我們時,提出要用幾十臺機器狗跳舞并自動變換隊形,技術難度非常大。臨近年底,團隊集中攻關了兩個月,才最終將其實現。
上臺表演并不一定代表行業或公司的最高技術水平,但要求極高的穩定性。整個編隊動作和定位系統都是全新開發的,在此之前我們從未處理過如此大規模的集群表演,通信干擾、定位精度等新出現的問題,都需要不斷更換技術路線來調整。
從商業化角度看,這次曝光并未直接帶來消費端市場的增長,因為那款產品主要面向企業端,更多的影響體現在品牌認知度的提升上。最核心的一點,還是要把產品本身做好。
“科技創新需要長期、
穩定的系統支持”
《中國新聞周刊》:相比于傳統產業,科創企業面臨著更為快速的技術迭代。你如何應對技術加速迭代的挑戰?
王興興:科創企業對新技術肯定要保持不斷學習的狀態,但不能盲目學習。面對每天涌現的大量新技術、新論文,要對有價值的方向保持敏銳度,這點很關鍵,也是我現在招人最看重的品質之一。
因此,首先創始人自身不能松懈,能學則學,掌握技術動向,才能更準確地判斷并引進真正需要的人才。公司內部也非常鼓勵學習,我們開例會時會互相交流分享新發現,團隊有創新想法,我都支持他們去嘗試。
《中國新聞周刊》:面對當前宏觀環境,你認為新一代科創企業面臨的最核心的挑戰是什么?
王興興:我認為當前創業環境對年輕人其實更加友好。雖然競爭更激烈,但與五或十年前相比,如今融資渠道、社會關注度和產業鏈成熟度都顯著提升。只要做出創新產品,被市場和資本看到的速度和機會比以往更快、更多。
近年來,投資機構更鼓勵高校教授和科研人員創業,社會對原創技術和早期科技的耐心也明顯增加。現在,無論是學生還是教授,只要掌握真正稀缺、具備商業化價值的技術,基本不愁融資。
真正的挑戰在于,創業者需要具備獨特的洞察力和創新能力,能發現并實現大多數人尚未意識到的問題與需求。舉例來說,不少原本不被看好的行業被重新挖掘后,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這樣的機會依然很多。
現在明顯能感受到機器人行業的競爭比以前更加激烈。行業熱度高,涌入的創業者和資金都比以往更多,客觀降低了準入門檻。因此,初創企業想要在眾多參與者中脫穎而出,面臨的挑戰和難度也更大了。
《中國新聞周刊》:新一代科創企業更需要什么樣的創新環境和資源支持?
王興興:相比于階段性的政策扶持,科技創新更需要的是長期、穩定且循序漸進的系統支持,尤其需要來自需求端的持續拉動。當前時代對部分年輕人更友好,尤其是在AI等前沿技術領域。年輕創業者在校所學的往往是最新技術,他們站在技術最前沿,更具優勢。
年輕人之間的差距也在拉大。頂尖的那批年輕人不僅學習能力強,也更加勤奮,因此成長速度非常快。除了技術,企業管理還涉及眾多現實問題,如銷售渠道、供應鏈、團隊管理等,這些方面仍需向老一輩企業家虛心學習。
發于2025.11.3總第1210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王興興:社會對原創技術的耐心在增加
記者:李明子(limingzi@chinanews.com.cn)
編輯:閔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