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份“自強”背后,藏著華夏最鮮活的血氣——它不在空談,而在春秋的義理與漢朝的風骨里。
若問華夏哪個朝代最有血氣?答案清晰:春秋與漢朝。前者用思想立“義”的底線,后者用制度護“勇”的根基,二者共同筑起文明的精神脊梁。
《春秋公羊傳》直言“子不復仇,非子也”,把對親恩的守護寫進倫理。《孟子》的“舍生而取義”,則將個體選擇升華為文明的價值標尺。
面對“父母之仇”,孔子的回答更擲地有聲:“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斗!”沒有迂回妥協,只有對底線的絕對捍衛,這是春秋血氣的底色。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從未教人防忍退讓。面對冒犯,用公正回應而非忍氣吞聲,正是他傳遞的處世邏輯。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的鐵律,也正源于此——把對親人的責任,視作比生命更重的承諾。
![]()
到了漢朝,這份血氣不再只停留在思想層面,而是變成了國法。
《輕侮法》明確規定:“子得為父報仇,臣子之于君父,其義一也。”國家用法律鼓勵“忠臣孝子”,將春秋的倫理,轉化為可落地的社會規則。
趙娥的故事,就是漢朝血氣的生動注腳。父親被人殺害,她隱忍多年,最終親手復仇。仇家因害怕被報復,竟常年閉門不出,可見當時復仇文化的深入人心。
趙娥復仇后主動自首,卻被地方官赦免,還被載入《列女傳》,成了全民稱頌的榜樣。
司馬遷在《史記》里,也為這份血氣寫下注腳。他為豫讓、聶政等復仇游俠立傳,不避諱他們的“激烈”,反而贊其“義烈”。
在他筆下,復仇不是魯莽,而是對“恩義”的堅守,是華夏精神的重要部分。
為什么漢朝能把血氣“燃”到極致?根源在開國皇帝劉邦。
劉邦出身游俠,不是傳統貴族——他重義氣、輕禮法,做事帶著江湖人的剛勁。上行下效,整個漢朝的社會風氣都跟著“燃”起來:不欺軟、不怕硬,守義理、敢擔當。
放到今天,這份“血氣”也絕非過時的“復仇”。
它是個人面對不公時的不妥協,是企業堅守底線的不敷衍,是社會守護正義的不退縮。
春秋立的“義”,漢朝護的“勇”,本質上是華夏文明的風骨——這份風骨,從未過時。
![]()
(周愚,評論人、商評人、財經評論員、策劃人、投資人,某寶前十品類操盤手、多家媒體及機構邀約評論人,發表商業評論千萬字,已委托快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