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深圳出了個“卷尺哥”,贊譽一片,體現出了“深圳速度”。確實,一座城市的溫度和諧在“卷尺哥”的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城市才會更美麗。
無獨有偶,銀川也出現了“卷尺哥”,還不止一位。他們對銀川的道路,牙道,非機動車道上的“擋道樹”進行了報道,充分體現出了熱心市民對于銀川的熱愛。
同時有關部門的反應也很給力,對于這幾位“卷尺哥”的意見和建議都作出了快速的反應和回應,讓人們對于“銀川速度”也贊賞有加。
和諧的“美麗城市”銀川,在這一刻也有了具象化的體現!
![]()
不過威記對于城里非機動車道上的“擋道樹”處理方式和結果,覺得有待商榷。因為作為南方人,威記天然喜歡滿眼綠色,記得當初剛來銀川,就被銀川的與眾不同所折服。這哪里是一座西北荒漠城市,明顯就是塞上江南!不帶吹捧的那種贊嘆!
對于“卷尺哥”的報道,有關部門直接采用的是移樹,填埋鋪平,讓非機動車道交通更順暢。這是正常操作,簡單方便,很多人也叫好。
可是不知道想過沒有,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何況城里有蠻多這樣的“擋道樹”的,普遍都還是那么大,已經枝繁葉茂的樹,挪騰移栽后它還能存活嗎?
1、有人可能會說,以現在的園林技術,挪移后的樹存活幾率很大,沒必要擔心,再說也就是一棵樹而已,死也就死了,沒必要這么多愁善感,大驚小怪。
可能很多人只是記得如今的銀川是“塞上湖城”,卻忘記了銀川是一座地處西北,干旱少雨地帶的城市,養活一棵樹需要多么大的成本和精力。已經成材,可以為城市遮風擋雨,提供綠色的樹,卻那么輕易就處理了。
簡單來說,銀川不是南方,每一棵樹都是金貴的,能否不要那么簡單直接的方式處理?
2、有人說,它們擋道,影響交通通行,移走是必須的。不然留著是要增加交通隱患嗎?
先有樹還是先有路這個先不說。其實,挪移還是保留,考驗的是城市治理和規劃的問題。作為干旱少雨,需要綠化覆蓋的城市,多一棵樹,多一分美麗。直接挪移確實簡單直接方便,可是,能不能在保留的同時,體現出交通道路規劃的智慧,還有園林設計的水平?
有時候整齊劃一的道旁樹,看著確實賞心悅目,可是卻少了幾分靈動,一些“不聽話長錯位置”的樹,能不能通過道路和園林設計,讓它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的和諧環境中?
3、有人說,樹不能一移了之,城市多一分綠色,多一分美麗。
所以,對于這些挪移的樹,有沒有后續的一個跟蹤和記錄?看著樹的存活和再度枝繁葉茂,這樣也可以打消很多人的顧慮和擔心,起碼知道這些樹的情況,也增加了人們對于有關部門對于城市溫度的呈現和信心。
4、有人說這些樹一開始的時候為什么不直接移走或者砍伐掉,而是現在才動手?
這就和時代人們的觀念有關了。在過去,銀川綠化少,人們渴望綠色,每一棵樹都需要人們精心培育和呵護,才能為城市遮風擋雨。
而如今,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的增多,綠化覆蓋率的提高,交通壓力的增大,人們感受到的已經不是缺少綠色,而是交通的順暢和體驗。
所以,在取舍間,自然選擇直接挪移樹來得簡單直接方便。
5、有人說,與其挪移樹,不如挪移非機動車道上車?要是那些停放在非機動車道上的車挪移走了,樹或許就不是“擋道樹”了,反而會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城市的治理規劃,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在“擋道樹”的問題上,或許可以跳出“挪”與“留”的二元對立,尋找更智慧的解決方案。
比如,能否借鑒其他城市的經驗?銀川是否也能在道路規劃中融入這樣的巧思?那些“擋道”的樹,或許可以通過局部拓寬人行道、調整非機動車道走向,甚至設計樹池圍欄,既保障通行安全,又留住一片陰涼。
此外,公眾參與同樣重要。“卷尺哥”的熱心值得鼓勵,但決策過程能否更透明?比如公示移樹方案、開放市民投票,或邀請生態專家參與評估。當一棵樹的去留成為全民討論的話題時,城市治理的溫度便有了更深的體現——不僅是效率,還有對生命的尊重與共情。
更重要的是,是否該反思“先建設后補救”的慣性思維?未來規劃中,能否提前考量樹木生長空間,避免“樹擋路”的尷尬?一座真正宜居的城市,不該總在“速度”與“綠色”間艱難取舍,而應讓二者共生共榮。
畢竟,城市的美麗不止于寬闊平坦的道路,還在于行走其間時,頭頂的那一抹綠意盎然。
一句話,能否放過非機動車道上樹?
這里是寧夏!發現寧夏之美,感受寧夏之美!
我是威記,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寧夏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