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餐飲的“貴”由來已久。一說到這個問題,很多人就會歸結到諸如房租貴(這個確實貴,威記開過店深有體會)、人工貴(現在請人確實也難,只有提高工資吸引人)、用料貴(肉貴、蔬菜貴)、經營成本貴(水電氣、設備等)。
想想也確實是道理。開門做生意,首先講究的是利潤,不然沒錢賺開店干嘛?
![]()
于是可以看到銀川一些餐館的菜單上,基本上10-30元之間的菜肴是沒有或者少得可憐的;一些面館更加了,面館里的面,除了拉面,其它品種基本都10+元,普遍在15+元,上不封頂;涼皮麻辣燙店,除了涼皮是7-8元,其它品種也都在10+元;燒烤店更加了,放開吃的話,兩個人沒有2-300元下不來,這還是悠著點的結果。
這其實也都能理解。只是,很多店家對于“貴”理由是充分了,可是這個理由卻顯得有些瑕疵。
比如說面食。
在銀川一些面館面館吃面,能看到肉是一件稀奇的事情。最為著名的,算是拉面。
銀川的拉面,很多店家起名“牛肉拉面”,可是面上桌后,卻很少能看到有肉的,有,也只是指甲蓋那么大小,薄薄細細的三四片(粒)。
![]()
【沒有羊肉的羊肉燴揪面】
那些炒、燴面就更加難見肉了,就像前兩天吃的燴揪面,竟然看不到一塊肉!16元一碗。以前也有見過有肉的,也就兩三塊,還是肥油,就沒見過有純正瘦肉型的肉塊。這不是一家兩家面館是這樣的情況,去吃過的很多面館都是如此!
這也不禁讓威記想,銀川一些餐館的這些面食“貴”的理由在哪里?
或許,銀川一些餐飲的“貴”并非單純由經營成本決定,而是隱藏著更深層的消費邏輯。當一碗面的價格不斷攀升,而肉量卻寥寥無幾時,消費者難免會質疑:錢到底花在了哪里?這個“貴”貴在什么地方?
事實上,略微觀察可以發現,銀川的餐飲市場正面臨一種“價格慣性”——一旦某種品類被貼上“貴”的標簽,后續的定價便很難回調。比如拉面,即便肉量稀少,面也就是一筷子,店家仍會堅持高價,因為消費者已經默認了“銀川的面就是貴”。
這種心理定價的背后,是商家對市場接受度的試探,也是對利潤空間的維護。
同時,銀川一些餐飲的“貴”還與其地域特性有關。作為西北城市,交通和地理的天然阻隔,讓本地餐飲競爭尚未形成充分的市場分流,許多店家寧愿維持高價,也不愿冒險降價吸引客流。
畢竟,在固定的消費群體中,除卻面子的因素,很多時候很多人都會想,“便宜”未必等同于“劃算”,反而可能讓人懷疑品質。有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手抓羊肉,雖然如今49元、68元的手抓羊肉也有,可是生意卻比不過128元的那些名店!大概也是這個緣由!
![]()
不過,長此以往,這樣的定價策略是否可持續?因為,如今網絡如此發達,信息互通頻率快,當消費者逐漸意識到“高價低配”成為常態,他們的選擇也會更加理性。
或許未來,銀川餐飲市場會迎來一輪洗牌——那些真正注重性價比、愿意在食材和口味上下功夫的店家,終將贏得食客的認可。
畢竟,一碗面的價值,不該只體現在價格標簽上,更該體現在端上桌時的那份誠意。
這里是寧夏!發現寧夏之美,感受寧夏之美!
我是威記聊美食 ,用溫暖的文字,講述美食美味!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