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丟,大家也可以在“事兒君看世界”找到我
關注起來,以后不“失聯”~
可能很少有人想到,舉報他人也能成為一門“生意”。
估計更沒人想得到,這門“生意”居然可以賺得比普通工作多得多。
根據《紐約郵報》獲得的記錄,靠這行獲利的前五位,分別賺了50萬~89萬美元不等——這行可沒有成本可言,都是純利潤。
![]()
(靠舉報他人賺50~89萬美元)
那么他們是咋做到的呢?
自80年代起,紐約便規定車輛怠速運轉超過3分鐘即違法,因為汽車尾氣會污染空氣,危害市民健康。
這是個看似挺合理的規定,但也只是看似,理由很簡單:警察不太可能一直盯著一輛車,計算它怠速有沒有超過3分鐘......所以推出后三十多年,這條規定都沒被認真執行過。
![]()
(示意圖)
直到2019年,紐約環保部門下了狠手,推出了一個“市民投訴計劃”,顧名思義,就是鼓勵市民舉報怠速車輛,而作為回報,政府會將罰單金額的25%或50%分享給舉報人,作為“回扣”。
如果你直接向環保局舉報,環保局會進一步追究,并將證據交給紐約市行政審判和聽證辦公室(OATH)審核。一旦后者證實違規,開出罰單,你就能獲得25%的回報。這種方式更常見,因為環保局會協助處理,只是報酬比例較低。
如果你舉報經驗豐富,也可以選擇繞過環保局,直接向OATH舉報,如此一來,你可以獲得罰單金額50%的“回扣”。這樣報酬當然更高,但可能需要你處理更多細節。
一張怠速罰單從350美元到2000美元不等,所以一次舉報的收入,少則87.5美元,多則1000美元,代價卻僅僅是你的3分鐘時間(甚至如果是校車,1分鐘就違法)。
而且在這個時代,人人都有手機,取證和驗證這件事變得無比簡單,95%的舉報最終都會開出罰單,失敗率相當低。
對市民而言,無非就是每天出門時多注意怠速卡車罷了,這已經可以當個副業來做,事實也的確如此——據統計,自“市民投訴計劃”推出以來,舉報數連連增多,2022年有4.9萬起投訴,2024年增加到12.4萬起,2025年已超過10萬起,一個新型的“賞金獵人”行業正在誕生。
通過“市民投訴計劃”獲利最多的人之一,是Patrick Schnell。
自2019年該計劃推出以來,他已經累計賺了582800美元,約415萬人民幣。
而這甚至只是Schnell的副業,他主業是一名兒科醫生,曾在輝瑞等實力雄厚的醫療集團工作過,履歷豐富。
![]()
(兒科醫生Patrick Schnell)
除此之外,Schnell還在推特上經營著一個沒什么人看的賬號,都是他發現的遮擋號牌,大概是他拍攝怠速卡車的副產物。
![]()
(Schnell的推特)
作為副業,6年賺400多萬已經很夸張了,但Schnell在排行榜上也只能屈居第五。
排名第四的叫Michael Streeter,他總共獲得了709975美元的賞金。
鄰居對Streeter很支持,說他這么做是為了環境,“這大大有助于保持交通暢通,減少擁堵,那些卡車可能一下就怠速運轉20分鐘,很污染環境!”
“他做這行好幾年了,所以,如果他靠著造福我們大家賺到這么多錢,那祝他一切順利。”
其實第四、第三和第二沒拉開什么差距,第三的叫Ephraim Rosenbaum,賺了725025美元;第二的似乎是華裔,叫吳婉芳(Wanfang Wu,音譯),賺了748825美元,他們都實現了年入10萬美元以上。
![]()
(卡車,示意圖)
至于賺得最多的那位,他叫Ernest Welde,是個曼哈頓居民,自“市民投訴計劃”推出以來已累計獲得895737美元收入,大約相當于638萬人民幣,真正實現了“年入百萬”......
作為對比,紐約一個3口之家的年收入中位數也不過14.58萬美元,大約每年104萬人民幣,跟Welde的“賞金”收入差不多。
![]()
(數據來自紐約房屋保護與發展局)
而且Welde做這行,僅僅是副業而已......
他主業是一名環境律師,同樣高薪。
據他的鄰居透露,Welde已經有了兩套房,其中一套租出去,他自己住另一套,幾乎靠著這一行實現了財富自由。
![]()
(Ernest Welde已經賺走近90萬美元)
但話說回來,這些“賞金獵人”的好日子可能也過不了幾年了。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分一杯羹,競爭越來越激烈;
另一方面,很多卡車司機,乃至政府官員正在出言反對這一計劃。
紐約卡車司機協會的Zach Miller說,現在很多卡車的升降后斗都是電動的,需要供電才能卸貨,所以他們才不能熄火。更不用說有些卡車是電力公司的,或者是冷鏈車,大多數情況下必須保持電力。
很搞笑的是,前些年因為疫情,紐約市區流動著不少檢測病毒的卡車,它們一度成了被舉報最多的目標,后來放開了,被舉報次數才逐步降低...
目前占據榜首的,是亞馬遜的送貨卡車、聯合愛迪生能源公司的電力車。
![]()
(Covid測試車)
其實無論是病毒檢測、亞馬遜還是能源公司,都關系著市民的生活,
歸根結底,羊毛出在羊身上,罰單多了,這些公司自然會漲價,
所以“舉報計劃”有沒有真正起到作用還真不好說......
甚至紐約環保局也有人覺得這一政策無法持久,一名專員在2024年作證時表示,其實有一些“賞金獵人”會進行欺詐,反復提交同一段視頻,甚至干脆捏造舉報。
包括皇后區的環境委員會主席也表示:“賞金獵人賺六位數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這個項目已經變成了一個行當,但它最初的目的并非如此。”
在這個年代,信息差已經變得越來越廉價,看來想靠信息差賺錢,也不是那么簡單啊......
ref:
https://nypost.com/2025/11/03/us-news/nyc-bounty-hunters-who-make-hundreds-of-thousands-of-dollars-reporting-idling-trucks-are-lawyers-doctors-and-residents-of-leafy-city-street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