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到兒子元寶,同事小陳都是抱怨:
“我倆娃真的是越管越不聽話,剛收拾好的玩具、繪本又扔了一地!”
“吃飯的時候總是玩玩具,怎么說都聽不進去。”
![]()
看著小陳越說越起勁的樣子,突然就想起了自家不聽話的“熊孩子”,就像粘貼復制一樣,和元寶如出一轍,也為此焦慮了一段時間,好在后來孩子慢慢乖巧。
可能有父母會說:孩子調皮不是正常的事情嗎?誰家還沒有一個調皮的娃呢?
可問題是,有些小動作看似調皮,實則是被寵壞的信號。只可惜,很多父母對調皮和寵壞的界限不明確,等到真正發現孩子有很多壞毛病時,連重新教育和改正的機會都沒有了。
![]()
這三個被寵壞的信號,請父母務必重視起來
第一個:公共場合撒潑打滾
商場里孩子抱著玩具不撒手,父母蹲下來輕聲說:這個太貴了,咱們下次再買好不好?話音未落,孩子就“哇”地一聲躺地上。
看著周圍人投來的異樣目光,很多父母立馬妥協,趕緊斥巨資給娃買下喜歡的玩具。很多父母覺得這是娃太小不懂事的緣故,分不清楚這樣的行為有多不好。
![]()
實則相反,這是娃精準拿捏了父母的軟肋,他們很清楚通過撒潑打滾的行為,可以輕松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更可怕的是,這種可怕的行為會像滾雪球一樣,下次要的東西只會更貴,鬧的場合更公開。
應對技巧:孩子第一次撒潑打滾時就要冷處理,把他帶到人少的角落,蹲下來平時娃的眼睛并明確告訴他:我知道你想要,但今天確實不能買,斷然不能答應他的無理要求。
![]()
第二個:吃飯像打仗
“再吃一口青菜就給你看動畫片”“把飯吃完就能玩iPad”很多家庭的餐桌就像談判桌一樣,為了讓娃多吃一口飯,真的是各種誘哄。
可偏偏,父母說盡好話孩子也不配合,不是把勺子當武器,就是把飯菜波弄得到處都是。沒辦法,父母只能給娃找借口,卻忽略了吃飯本身。
![]()
按理說,吃飯是一種本能,從小時候主動吃奶就知道。一旦變成權利博弈,那問題指定是出在父母身上,越是追著喂飯,越容易讓娃覺得吃飯是為大人吃,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主動權。
應對技巧:務必要把餐桌變成無壓力區,父母只需要負責提供健康的食物和環境即可,接下來的事情交給孩子自己,吃不吃、怎么吃、吃多少,都由他們自己決定,餓兩頓又不會怎樣。
![]()
第三個:動不動就告狀
還有一些孩子特別喜歡告狀,他們就像裝了雷達一樣,總是能第一時間發現被人的錯誤。更絕的是,很多次明明是自己做錯了事,卻能精準甩鍋出去。
悲哀的是,很多父母居然覺得這是孩子聰明的表現,內心竊喜。殊不知,這些總是告狀的孩子是典型的自私,他們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擔當,只想著自己。
![]()
說白了,就是這些孩子不懂得如何解決問題,只懂得找裁判。而且,為了讓自己能少一點被批評,可是找借口、找理由說謊。一旦這個習慣養成,那很可能會毀了娃的一生,后果特別嚴重。
應對技巧:下次當孩子再告狀的時候,請父母別急著當法官,而是把問題重新還給娃,詢問他們該怎么解決。當然,對于說謊這樣的大事絕對零容忍,務必讓娃改掉。
![]()
養娃靠的不是妥協,而是智慧
總有人把寵壞孩子歸咎于愛得太多,其實真正的問題在于:父母用妥協,代替了教育。
真正有智慧的教養,從來不是跟孩子對著干,而是堅守最基本的原則。
哪怕孩子年齡再小,底線和原則問題也不能違反,這樣才能約束他們的行為規范。另外,養娃路上還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引導,缺一不可。
![]()
孩子在犯錯、哭鬧時,比起指責他們不聽話,理解反而更能拉近距離。誰不是從孩童時代走過來呢?站在娃的角度理解他們的需求,娃才愿意敞開心扉。
但光有理解是不夠的,還要及時引導。告訴他們想要什么可以好好說,教娃學會正確的表達需求,而不是撒潑打滾地威脅大人。
![]()
寫在最后:孩子那些讓大人崩潰的小動作,何嘗不是在提醒父母,之前的教育出問題了呢?所以說,正視娃的這些小動作,別再繼續無度的寵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