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年時光流轉
放翁詩魂是否依然在罨畫池畔激蕩?
當陸游祠以煥新之姿融入當代
我們該如何聆聽那穿越時空的“回響”?
11月4日
“放翁詩魂?九百年文脈的當代回響”
文學沙龍
在崇州陸游祠舉行
正式拉開
2025第三屆成都國際文學周的帷幕
![]()
這場文學盛會聚集了訪談嘉賓、外籍嘉賓、崇州學生和文學愛好者100余人。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何向陽,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二級教授、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長、中國詞學研究會會長王兆鵬,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寧織造博物館館長酈波,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副主席、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李明泉,從多維度“解碼”陸游與崇州,為天府文韻的傳承與創新點亮智慧之光。
罨畫池畔覓詩魂
解碼陸游的蜀地情緣
![]()
“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主持人以陸游的詩句,將現場聽眾帶回了詩人在蜀地的激情歲月。崇州,是陸游仕途的重要一站,更是其詩歌創作走向巔峰的關鍵之地。
![]()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副主席、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李明泉
李明泉提到陸游“罨畫亭邊第一詩”的典故,他認為:“今天的罨畫池是變又未變、變而不變。變的是歷史滄桑和歲月蹉跎,不變的是這里凝聚了陸游的詩性、詩情。他構建了以罨畫池為標志的詩性美學空間。我們看到的亭臺水榭,與詩人筆下的世界一脈相承,這是一種‘詩與景’的互文,是文脈活態傳承的最佳例證。”
王兆鵬從學術角度指出了這段淵源的重要性。他指出,陸游存世詩作9300余首,而在蜀地創作的就有270余首。成都的六年,是陸游詩歌風格成熟和創作力噴薄的黃金時代。這里的壯麗河山與豐富的人文積淀,鑄就了其雄渾豪邁與細膩深情并存的詩風。” 在他看來,崇州罨畫池,正是解碼陸游詩魂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標。
家國情懷的精神傳承
![]()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寧織造博物館館長酈波
圍繞陸游“家國情懷”的當代價值,學者們展開深入探討。酈波從陸游的軍旅生涯入手,揭示其詩風轉變的關鍵:“‘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豪情,來源于他親歷抗擊金兵前線的震撼經歷,那段經歷加上赴蜀生活的沉淀,讓他完成了理想、抱負、信仰的合一,成為了后人看到的陸游。”
王兆鵬認為,從“位卑未敢忘憂國”到“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的愛國,不僅是忠君,更是對腳下土地和人民百姓深沉的愛。這種基于文化認同和家園擔當的情感,在任何時代都是支撐一個民族砥礪前行的精神內核。今天的我們,在把個人的前途跟國家的前途結合起來的時候,就能轉化成為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追求。
文脈賡續新生
文學賦能的當代路徑
學者們還就文學與城市共生提出實踐方向。李明泉直指核心:“陸游九百年前的蜀地書寫,是今天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最珍貴的歷史底稿之一。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地復刻詩句,而是要將他的那種熱愛生活、關懷家國的赤子之心,轉化為城市的文化品格。” 他建議,讓古詩句融入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創作和市民生活,實現“文脈的城市化”與“城市的文脈化”。
![]()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二級教授、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長、中國詞學研究會會長王兆鵬
王兆鵬從學術支撐的角度給出了建議。他分享了“唐宋文學編年地圖”項目,呼吁當代研究者應當善用AI技術與傳統結合,構建更完善的“文學-城市”文化研究體系:“我們不僅要研究古人寫了什么,更要研究他們的文學活動如何參與了成都的城市記憶構建。讓文化傳承與創新‘有源可溯,有據可依’。”
![]()
斯洛文尼亞漢學家司馬文斐
在外籍學者互動環節,斯洛文尼亞漢學家司馬文斐表示,陸游詩歌中的家國情懷是人類共通情感語言;埃及詩人穆成功提出,陸詩翻譯需保留 “情感純度”,讓不同文化背景讀者共鳴其精神內核。
![]()
![]()
![]()
這場沙龍是一位偉大詩人與一座千年古城的再次“綁定”,更是一場關于文化如何賦能城市未來的思想激蕩。三位學者的真知灼見清晰地指出:陸游的文脈,不是故紙堆中塵封的古董,而是崇州乃至成都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本。賡續文脈,關鍵在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讓“放翁詩魂”在公園城市的街巷間、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新的生命,奏響更為宏闊的“當代回響”。
記者|李杰 鄧濤 任九橋 宿箭 唐泰來 羅鈺佳
編輯|余霞 張浩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