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登華的老屋主體保存完好。
![]()
鐘其林(前)講述陳文菊捐出房屋的往事。
10月25日,退役軍人事務部發布消息,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鑒定工作有了新進展,8位志愿軍烈士身份得到確認,其中一位來自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名叫鐘登華。
連日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通過多方尋找,最終在達州市大竹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協助下,找到了鐘登華的親屬。
“這就是鐘登華的老屋,74年了,沒有倒。”11月3日,大竹縣廟壩鎮大全村一組,鐘登華的侄子鐘其林指著一座三開間的土墻老屋說,他沒見過伯父,但聽過伯父和伯娘陳文菊的故事,“這座老屋,我們后輩輪流守著,是想給他留下一個落腳點,等他‘回家’。”
偷偷離家瞞妻參軍報效國家
1951年春天,抗美援朝戰爭進行中,國家號召青年參軍報國。
彼時,鐘登華與陳文菊新婚不久,妻子已懷有身孕。面對“小家”與“大家”的抉擇,他毅然選擇了后者。
“伯父離家時,伯娘根本不曉得,追問家里的老人,才知道他當兵去了。”鐘其林沒有見過鐘登華,但經常會聽伯娘陳文菊念叨往事。
“伯父要去當兵,家里人不僅瞞著伯娘,還瞞著爺爺。”鐘其林說,陳文菊聽說鐘登華去了朝鮮,變得沉默寡言,有段時間整夜整夜睡不著。
陳文菊2014年去世,享年87歲。生前,她總愛回憶那段日子。“伯娘說,那年她每天都在等,等娃娃出生,等丈夫的消息……”鐘其林說。
1952年冬,鐘登華犧牲的消息傳回家鄉時,他們的兒子已出生,取名鐘永時。“當時有人勸伯娘改嫁,她特別生氣,說等把兒子帶大再說。但沒想到,后來發生了意外。”鐘其林說,鐘永時5歲時意外落水,高燒不退,最終夭折。
兒子夭折那年,陳文菊幾近崩潰。巨大的打擊,讓鐘登華的父親無法承受,最終因悲傷過度一病不起,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據親屬們回憶,之后,在鐘登華母親的反復勸導下,陳文菊最終同意改嫁,此后在黃家將兩子一女撫養成人。
“陳文菊一生承受著喪夫喪子的錐心之痛,卻從未抱怨過鐘登華的選擇。”大竹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感慨地說,她懂鐘登華當初離家參軍的隱瞞,是不愿讓她承受離別之苦;她懂鐘登華的奔赴,是為了守護更多像他們一樣的小家。“這份‘為國舍家’的情懷,讓鐘登華的犧牲更顯沉重,也讓烈屬的偉大更觸人心弦。”
錚錚鐵骨參加作戰壯烈犧牲
“伯娘雖然時常念叨,但從不抱怨。”鐘其林回憶說,陳文菊講述當年的往事時,多次提及鐘登華的好友文模安。“伯父羨慕文模安當了兵,曾在無意間給伯娘說他也想去。伯娘沒想到,后來他真的去當兵了。”
“文模安,我們小時候經常聽母親說起。”陳文菊的大兒子黃依富今年69歲,對鐘登華十分敬重,忘不了母親時常念叨的名字。“文模安當兵前是民兵連連長,鐘登華是連隊里的民兵隊長。后來,兩人成了戰場上的戰友,都是抗美援朝烈士。”
入伍后,鐘登華被編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126師377團擔架連。戰場上,擔架連是“生命線”,他們穿梭于槍林彈雨之間,搶救傷員,與死神賽跑。
1951年12月18日,在一次激烈的戰斗中,377團擔架連的部分戰士奉命直接參戰。鐘登華沖上前線,在戰場上壯烈犧牲。據大竹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找到的史料記載,鐘登華1951年12月18日在抗美援朝戰爭鐵原郡作戰犧牲。
“村里的老人對鐘登華有印象,但見過他的老人基本都不在人世了。”陳文菊的女兒黃依瓊說,據村里老人講述,鐘登華參軍入伍前當過民兵隊隊長,他身材魁梧,嗓門大,飯量也大。“他和母親一樣,特別喜歡吃豆渣粑和苞谷粑。”
鐘登華親屬們講述的往事,在歷史資料中得到印證。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查詢1982年2月2日編印的《四川省大竹縣革命烈士英名錄》發現,鐘登華、文模安均在這份名錄中。文模安來自大竹縣姚市鄉建福村,比鐘登華早1個月參加革命,在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126師377團擔架連任班長,1952年8月5日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1952年12月3日被377團政治處批準為烈士。
代代傳承英雄家風影響后人
雖然鐘登華犧牲時年僅24歲,但其家風深遠影響著后人。
據后輩講述,新中國成立前,鐘登華為躲國民黨“抓壯丁”曾藏身寺廟;新中國成立后,他主動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投身保家衛國的偉大事業。他與老鄉文模安并肩作戰,血灑戰場。
“伯父那輩人,講的是忠、義、擔當。父親說,我們村是個光榮村,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就有6人。”鐘其林的父親鐘登才,生前經常給后輩們講,要發揚好擁軍愛軍的優良傳統,盡量多為社會、為國家作貢獻。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艱苦奮斗、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團結鄰里。”鐘其林說,他經常用老一輩的話教育后人,也會給兒孫們講老一輩的故事。
陳文菊是從大全村鐘家改嫁到土主村黃家的,當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挨著妹妹家”,“姐妹之間能有個照應”。改嫁后,她主動向村集體捐出自己居住的房屋,建議村集體分配給一位沒有房屋的退役軍人居住。如今,斯人已逝,人去屋空。這棟土墻房屋,由后輩們義務照管,主體至今保存完好。
“母親在世的時候給我們講,她當年住的房子,是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幫忙修建的,她改嫁了,有房子住了,捐出來理所當然。”黃依瓊說,母親經常告誡后人,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不能忘記革命先烈的犧牲和奉獻,要把老一輩的優良作風繼承好。
采訪過程中,黃依富、黃依瓊兄妹倆,與鐘其林一同站在黃依富家的院壩邊,目光一度同時聚焦在不遠處陳文菊的墓碑上。
墳頭前方,山巒起伏,如同沉默的守望者——英雄從未遠去,他們只是化作了山河。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業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