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當時在蜀漢的地位,撐死了也就是個高級將領,是給劉備打工的;而孫權呢,那可是割據一方的江東霸主,是老板。
但是我們經常聽到關羽罵孫權“碧眼小兒”“江東鼠輩”……好像壓根就看不起孫權。
一個打工的,憑什么這么理直氣壯地看不起自己的老板的潛在合作伙伴,甚至把對方的兒子比作“犬子”?難道他真的覺得自己的地位和孫權平起平坐,甚至更高嗎?
將軍與君主的鴻溝
要想弄明白關羽為什么看不起孫權,咱們得先把兩個人的身份地位擺在臺面上,做個最客觀的比較。這就像在職場里,你得先看職位和級別,才能明白話語權的大小。
![]()
先說關羽。他在蜀漢集團里的地位確實非常高。劉備稱漢中王后,封了他一個前將軍的官職,并且授予了“假節鉞”的權力。
這“前將軍”在當時劉備設立的武將體系里,是最高的軍職,位列“五虎上將”之首。而“假節鉞”更是不得了,關羽在外可以代表劉備,擁有對不聽號令者的生殺大權。
此外,曹操當年還通過漢獻帝封了他一個“漢壽亭侯”的爵位。所以無論從軍職、權力和爵位來看,關羽在劉備集團內部,絕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是蜀漢政權的頂梁柱。
但是,請注意,這一切榮耀和地位,都有一個大前提,他是劉備的臣子。
![]()
他是一個頂級職業經理人,但不是公司的董事長。
我們再把目光轉向孫權。孫權是什么身份?他從哥哥孫策手里接過江東基業時,年僅十九歲。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他已經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一方之主。
在關羽拒絕聯姻的時候,孫權已經是曹操上表漢獻帝冊封的“驃騎將軍”、“荊州牧”,還被封了“南昌侯”。不久之后,曹丕稱帝,為了拉攏他,更是直接封他為“吳王”。最終,孫權自己也登基稱帝,建立了吳國,廟號太祖。
![]()
這么一對比,結論就非常清晰了。關羽是一個“將”,而孫權是一個“主”。一個是臣子,一個是君主。
即便關羽在蜀漢內部地位再高,他也只是一個王國(或集團)的部門負責人;而孫權,是另一個王國的最高統治者,是和劉備、曹操平起平坐的牌桌上的三大玩家之一。
從政治地位這個硬指標來看,孫權的地位是遠高于關羽的,兩者之間存在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
既然地位差距如此懸殊,那關羽的傲氣究竟從何而來?難道是他看不清形勢嗎?當然不是。這就要從他看待這個世界的“濾鏡”說起了。
關羽眼中的“亂臣賊子”
我們不能用今天的上帝視角去評判古人,必須設身處地地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問題。在關羽的世界觀里,評價一個人的標準,不是看他地盤有多大、兵馬有多少,而是看他是不是忠于大漢王朝。
劉備集團從建立之初,就高舉著一面獨一無二的政治旗幟,“匡扶漢室”。
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后,這個皇室后裔的身份,就是他逐鹿中原最大的合法性來源。
而關羽、張飛作為最早跟隨劉備的兄弟,對這個理念是深信不疑,并終生為之奮斗的。
![]()
在他們看來,天下只有一個正統,那就是漢室。所有不尊奉漢室、企圖割據自立的人,本質上都是“亂臣賊子”。
從這個“漢室忠臣”的濾鏡看出去,孫權算什么呢?他雖然沒有像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繼承父兄基業,盤踞江東,事實上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王國。
他對漢獻帝這個中央朝廷,談不上有多恭順。
因此,在關羽眼里,孫權和曹操、袁紹、袁術等人沒什么本質區別,都是破壞大漢統一的割據軍閥。自己跟隨的兄長劉備,才是正義的化身,是復興漢室的希望。
![]()
這個爵位是當年曹操為了留住他,奏請漢獻帝冊封的。雖然是經曹操之手,但名義上是由漢朝皇帝頒發,是“官方認證”的漢臣身份。
關羽對此極為看重,每次自我介紹,都會帶上這個頭銜。這代表了他心中那份對漢室正統的執著。
在他看來,自己是“漢將”,是朝廷命官;而孫權呢?不過是一個地方豪強,后來接受了篡漢的曹魏政權冊封的“吳王”,這在關羽看來,更是自甘墮落,與國賊為伍。
![]()
當孫權派使者來提親時,關羽的第一反應,可能根本就不是在評估兩家聯姻的利弊,而是一種本能的、源自政治立場的鄙夷。
他心里想的或許是:“你一個亂臣賊子,也配與我這個漢室忠良的女兒結親?”
白手起家與“富二代”
我們回顧一下關羽的人生軌跡。他早年亡命天涯,在涿郡遇到了劉備和張飛,三人一見如故,從此開啟了顛沛流離的創業生涯。
他們跟著劉備,從一無所有開始,東奔西走,寄人籬下,打過黃巾,斗過呂布,敗給過曹操,依附過袁紹、劉表。
![]()
可以說,蜀漢的江山,是他們一刀一槍,用鮮血和汗水拼出來的。關羽作為這個創業團隊的核心成員,他的自豪感是建立在赫赫戰功和無數次生死考驗之上的。他是典型的白手起家的英雄。
再看孫權。孫權無疑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君主,他善于用人,沉穩剛毅,把父兄留下的江東基業治理得井井有條,并且發揚光大。但無法否認的是,他的起點太高了。
他的父親孫堅是討董聯軍的先鋒,哥哥孫策是掃平江東的“小霸王”。孫權是在父兄打下的堅實基礎上開始自己事業的。
![]()
在關羽這種從尸山血海里爬出來的百戰老將看來,孫權可能就帶有一點“富二代”或者說“守成之主”的色彩。
這種“創業者”對“繼承者”的微妙心理,在任何時代都存在。關羽的內心os可能是:“我跟著我大哥從一兵一卒打天下的時候,你孫權還在家里讀書呢。你的江山是父兄給的,我的功名是我自己掙的。”這種心理上的不對等,讓他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種優越感。
而且,史書明確記載,關羽的性格是“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意思是他對手下的普通士兵很好,但對那些和他平級的同僚、以及地位尊貴的文人官僚們卻非常高傲。
![]()
孫權作為一方之主,在他眼中或許也屬于“士大夫”這一類需要被他“驕于”的對象。他敬重的是像他大哥劉備那樣仁德的君主,或是像張飛、趙云那樣共患難的戰友,而不是一個靠著祖蔭、工于權謀的江東霸主。
荊州風云
荊州是諸葛亮“隆中對”戰略規劃的核心。
它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是蜀漢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生命線和前進基地。
![]()
但對于東吳來說,荊州同樣是心腹大患。它像一把尖刀,插在長江中游,隨時可以順流而下,威脅東吳的國都建業。
所以,孫權對荊州是志在必得,這是東吳政權的核心安全訴求。
自從赤壁之戰后,孫劉聯盟“借荊州”開始,雙方圍繞這塊地盤的明爭暗斗就從未停止過。
而關羽,正是被劉備派去鎮守荊州的最高軍事長官,是都督荊州事務的不二人選。他身處兩大集團矛盾的最前沿,每天感受到的都是來自東吳方面的壓力和覬覦。
![]()
在這種背景下,關羽對孫權說出的任何一句話,做出的任何一個舉動,都不再是單純的個人行為,而是一種政治表態和軍事示威。
孫權派人來提親,表面上看是想和關羽搞好私人關系,鞏固聯盟。
因此,關羽用“虎女犬子”這樣極端的方式斷然拒絕,與其說是單純的傲慢,不如說是一種強硬的政治宣言。
他要用這種不留任何余地的方式,向孫權清晰地傳遞一個信號:“我們兩家不是親家,而是潛在的敵人。荊州是我的,你別想打任何主意!”他試圖通過展示自己的強硬和不屑,來嚇退孫權的野心。
只可惜,關羽的這次“豪賭”賭輸了。他高估了自己的威懾力,也嚴重低估了孫權奪取荊州的決心。
![]()
他非但沒能嚇退孫權,反而徹底激怒了他,成為壓垮孫劉聯盟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讓孫權下定決心,撕毀盟約,在關羽北伐襄樊、后防空虛之際,派呂蒙白衣渡江,從背后狠狠捅了一刀,最終導致了關羽的敗走麥城和身首異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