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紅嬋滿身是傷還堅持訓練,成功來之不易,大家都為她喝彩,但很少有人知道她背后吃了多少苦。
當全紅嬋和王偉瑩在第十五屆全運會上奪得女子雙人十米臺金牌,觀眾看到的是她精準的“水花消失術”和明亮的笑容。
但她的教練何威儀在賽后透露,這位剛滿18歲的跳水運動員其實是帶著腳踝的舊傷完成比賽的,醫學上稱為“距腓前韌帶損傷”的傷病伴隨關節積液。
普通人走路都會不適,而對需要從十米臺躍下、靠腳踝承受沖擊的跳水選手來說,每一次起跳和入水都是挑戰。
為了參賽全紅嬋的團隊調整了訓練計劃,陸上訓練中減少對腳踝沖擊大的動作,增加水中練習比例。
醫療團隊使用高壓氧艙促進組織修復,配合針灸緩解疼痛,康復過程從恢復關節活動度開始,逐步增強肌肉力量,最后才回到專項訓練。
比賽當天的細節能看到周全的準備,熱身時她重點活動腳踝,比賽中用肌貼固定傷處提供支撐,每個動作后及時冰敷控制炎癥。
![]()
這些措施幫助她在決賽中與搭檔默契配合,以235.86分鎖定金牌,奪冠后全紅嬋沒有多談自己的傷勢,而是感謝教練、隊友和醫療團隊的支持。
她的冷靜表現展現了一名頂級運動員的專業態度,這枚金牌背后是持續的疼痛管理、科學的康復計劃和整個團隊的協作。
![]()
全紅嬋的例子也讓更多人關注運動員健康與成績間的平衡,如何在高強度訓練中做好傷病預防,如何在競技追求中保障長期健康,是運動員和體育系統持續面對的課題。
這則新聞一經發出,網友們紛紛心疼嬋寶。
“這哪是比賽,簡直是拼命!”
“看著領獎臺上笑盈盈的姑娘,再想想何教練說的‘每天都疼得不得了’,心里真不是滋味,這枚金牌的分量,比任何一塊都重。”
“距腓前韌帶損傷,普通人走路都費勁,她還要從10米臺跳下來完成高難度動作,起跳時的沖擊力是體重的數倍,每次入水對腳踝都是巨大考驗,這已經不是靠技術,更是靠意志力在拼了。”
“請把運動員當人,而不是奪金機器。”
![]()
“我們總是看到運動員站上領獎臺的光鮮,卻容易忽略他們身上的肌貼和傷痛,希望團隊能科學安排訓練比賽,別讓傷病影響她的職業生涯,全紅嬋還年輕,未來可期,健康才是根本。”
“每次看到這類新聞都心情復雜,既為奪冠高興,又為她的身體擔心,運動員的付出真的遠超我們想象,應該得到更好的保障和更長遠的規劃。”
![]()
“團隊保障給力,但更佩服她的毅力。”
“從調整訓練計劃到賽前熱身、肌貼固定、賽后冰敷,能看出團隊真的很專業,但再好的保障,也要運動員本人扛得住疼痛才行。18歲的小姑娘有這種毅力,太難得了。”
![]()
“我去年腳踝扭傷,一個月下不了地,想想全紅嬋帶著更嚴重的傷還要完成高難度跳水動作,這心理素質太強大了,難怪人家是世界冠軍,這意志力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拒絕‘天才論’,每個冠軍都是汗水澆灌。”
![]()
“媒體別總強調‘天才’了,這容易讓人忽略她的努力,哪有什么橫空出世的天才,都是咬牙堅持的結果,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運動員背后的付出,而不是簡單地歸功于天賦。”
“說得對!用‘天才’這個詞,反而輕描淡寫了她的努力,這枚金牌是她用疼痛和堅持換來的,應該讓更多人看到運動員真實的一面。”
![]()
“她的成熟讓人心疼,未來請好好保護她。”
“奪冠后先感謝團隊,對自己的傷痛輕描淡寫,18歲能這么沉穩懂事,反而更讓人心疼,她這個年紀本該享受青春,卻承擔了這么多。”
![]()
“希望團隊能做好傷病管理,不要急于求成,她的運動生涯還長,期待在更多國際賽場上看到她健康的身影,巴黎奧運會,我們等你!”
看完全紅嬋帶傷奪冠的故事,你認為我們在為運動員喝彩的同時,還能做些什么來更好地支持和保護他們?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
信息來源:環球網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