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質量報全媒體記者 王鈺
2025年“雙11”大促購物高峰開啟,疊加國補政策與平臺滿減優惠,本應成為消費者“薅羊毛”的黃金期,但部分消費者卻陷入“合并付款比分開買更貴”的怪圈。多名消費者反映,10月20日晚8點在支付尾款時,發現將已支付定金的商品與未支付定金的商品合并付款總價竟高于單獨支付,平臺優惠規則的復雜性引發廣泛質疑。
爆料
合并支付多花百余元
“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本來想圖省事一起付了,結果差點多花200多塊錢。”消費者小林(化名)向記者講述了她的“驚魂”一刻。
10月20日晚,小林準時登錄電商平臺,準備支付兩件已支付定金的商品尾款和加購的一些非預售的生活用品。在購物車頁面,系統清晰地顯示了每件商品享受平臺立減和店鋪優惠券后的預估價格。當她全選將商品準備合并支付時,系統計算的需付尾款總額為1500多元。
“當時就覺得有點不對勁,因為我之前粗略算過,應該沒這么多。”出于個人消費習慣,小林決定嘗試分開付款。她先將其中兩件商品合并支付,結算后再支付剩余的幾件商品。令人驚訝的是,兩筆付款加起來最終實際支付的總額僅為1300元左右,比一次性合并付款節省了近200元。
“這太不合理了!合并付款本應更方便,誰能想到平臺還會‘暗中加價’?”小林感到既慶幸又氣憤,“如果當時我沒留意,這個虧就默默吃下了。”
揭秘
價差為疊加計算缺陷
為何會出現“合并反而更貴”的反常現象?記者采訪業內人士后得知,核心問題集中在優惠規則設計和系統計算邏輯兩大層面。
據電商運營師李先生分析,今年各大平臺不再延續“跨店滿減+店鋪券+品類券+會員券”的多重優惠體系,而是直接“立減”,88VIP用戶則可以領取多張優惠券與商品的立減疊加使用,但不同優惠的使用門檻、疊加規則存在差異,合并支付時容易出現“規則沖突”。比如部分店鋪券設置了單筆訂單滿額使用,合并支付后若單店商品金額未達標,券就無法生效,而拆分付款時,單件商品可能剛好滿足門檻,反而能享受優惠。李先生透露,2024年“雙11”數據顯示,34.1%的26-29歲消費者因錯誤合并支付損失了約15%的優惠權益,今年出現合并付款更貴的現象也在預料之中。
值得關注的是,優惠規則的復雜性背后,是商家在大促中的盈利壓力。杭州某服飾品牌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雙11”期間的所有優惠均由商家承擔,平臺無額外補貼,頭部品牌讓利幅度普遍達25%,小型商家甚至面臨虧損。“為了符合平臺滿減要求,部分商家只能設置復雜的優惠規則,間接導致了合并支付時的規則沖突。”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平臺雖對“雙11”價格有管控,但未建立完善的優惠計算審核機制,導致規則漏洞被放大。“平臺主打‘簡單直降’,卻在實際操作中設置復雜門檻,既違背了促銷初衷,也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
說法
下單付款前請精算
記者在咨詢淘寶官方客服后了解到,購物車和商品詳情頁面展示的價格,是抵扣該商品當下可用的官方立減、店鋪優惠、品類購物券、紅包(含消費券)、淘金幣等資產后的價格。若優惠已使用或到期,或合并下單優惠分攤,價格會發生變化。
那么,“合并付款比單獨付款更貴”等此類現象,平臺是否該向消費者進行規則解釋?面對復雜的優惠規則,消費者該如何保障自身權益?
北京盈科(成都)律師事務所律師張璐璐表示,平臺對復雜優惠規則負有法定的解釋與信息披露義務。消費者與電商平臺、商家之間成立商品買賣合同關系,平臺作為交易服務提供者及規則制定者,對優惠規則的設計、披露及解釋負有法定義務。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的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宣傳;對消費者就商品或服務質量、使用方法等問題的詢問,應當作出真實、明確的答復。平臺設計的優惠規則涉及多類優惠(如店鋪券、平臺立減等)的疊加使用門檻及計算邏輯,直接影響消費者的實際支付金額,屬于與消費者重大利益相關的交易信息。平臺若未以顯著方式向消費者說明合并支付與單獨支付的規則差異,導致消費者無法準確預估支付成本,則違反了信息披露的“真實、全面”要求。
《電子商務法》第十七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全面、真實、準確、及時地披露商品或服務信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優惠規則作為交易服務信息的核心內容,其復雜性及潛在的“合并支付價差”風險,屬于消費者行使選擇權時需要知悉的關鍵信息。平臺若未對規則漏洞(如合并支付時店鋪券因未達門檻無法使用)進行提示或解釋,導致消費者因信息不對稱而遭受經濟損失,實質上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平臺作為規則制定者和技術服務提供者,對優惠規則的設計缺陷及計算邏輯漏洞負有主動解釋義務,應當向消費者說明合并支付與單獨支付的規則差異、優惠疊加限制等關鍵信息,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
張璐璐提醒消費者,面對復雜的優惠規則,可主動要求平臺及商家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留存關鍵交易信息,避免權益受損。平臺應當以法律為底線,以誠信為準則,主動解釋復雜規則并優化系統邏輯;消費者則應增強權利意識,通過主動詢問、留存證據、依法維權等方式,切實保障自身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合法權益。
〖免責申明〗本文僅代表本賬號個人觀點,其圖片及內容版權僅歸原所有者所有。如對該內容主張權益請來函或郵件告之,本賬號將迅速采取措施,否則與之相關的糾紛本賬號不承擔任何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