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本網發布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文章觀點僅供參考,所涉及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為提高文章流暢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編譯,讀者請自行辯解!如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
沙漠棉田的奇跡懸念
如今新疆棉田里,無人機飛滿天;可誰能想到,這里曾是風沙埋田、“種啥啥不長”的“生命禁區”。
70年過去,這片土地“逆天改命”,成了貢獻全球糧食增產6.3%的“西北糧倉”。
本期就帶大家走進新疆農業的逆襲之路。
![]()
沙地變良田的逆襲
回溯新疆農業的起點,沙漠像餓狼似的撲過來,春天剛播的棉種,一夜風沙就埋進沙里,李嬸蹲在地頭撿種子,風卷著沙粒打在臉上生疼,剛撿一把又被吹跑一把,那年她的棉田幾乎絕收。
地里更像撒了把鹽,白花花的堿霜一層疊一層,種玉米苗沒出齊就蔫了,種麥子長到膝蓋高就黃了,老鄉們說“種啥啥死,這地就是老天爺給的糧食禁區”。
新中國成立那會兒,全疆糧食產量才110萬噸,不足全國的1%,老百姓吃的白面、大米,得靠火車從內地拉過來,遇上大雪封路,糧站里的面袋子空了半截,家家都得摻著玉米糊糊過。
![]()
三代人笨辦法鎖沙筑綠基
1950年開春,建設兵團的鐵鍬第一次插進流沙里,老班長帶著戰士們蹲在沙地上扎麥草方格,麥草在手里搓成繩,一鋪一壓踩進沙里,風一吹草繩就散,得用石頭壓住邊角。
新兵小李手掌磨出一串血泡,血滲進草繩里,他甩甩手繼續扎,說“多扎一個,沙子就少跑一寸”。
王震將軍蹲在沙窩子里啃窩頭,對圍著的60萬治沙人說“輪流值班,一代接一代,沙子不退咱不走”,這班值了40年。
治沙人住的地窩子半截埋在沙里,早上起來被子上能掃出半斤沙,喝的水帶著泥沙,沉淀半天底下一層土,有的老兵常年蹲在沙里干活,膝蓋變形得像彎弓,走路一瘸一拐。
可就這么一繩一繩扎,一锨一锨固,40萬畝沙地長出了梭梭和紅柳,沙漠鋒線每年往后退1.2米,2.4萬平方公里流沙被死死按住,地里終于能看見土色了——沙的問題剛按住,水的麻煩又冒了頭。
![]()
工程思維破解缺水密碼
夏天沙漠一下雨就發洪水,渾濁的泥水裹著沙子沖下來,把剛扎好的草方格沖垮半片,李嬸家的棉花苗剛冒綠芽,就被洪水淹得只剩個尖兒。可到了開春澆地,渠里卻見不著多少水,老鄉們挑著水桶來回跑,一畝地澆下來累得直不起腰,還說“水多的時候澇死,沒水的時候旱死,這水比沙子還難伺候”。
![]()
1952年第一臺推土機開上戈壁,工程隊的人扛著鐵鍬沿天山挖渠,渠邊的石頭磨破了鞋底,他們就墊上草繩接著挖。老技術員蹲在渠邊測水位,筆記本上畫滿了彎彎曲曲的線,說“得把洪水留住,再送到地里去”。這些年下來,全疆修了671座水庫,像一個個大水缸把夏天的洪水存起來;挖了16萬公里灌溉渠,比繞赤道4圈還長,把水從雪山腳下送到沙漠邊。3000億砸下去,攢下567億立方米的灌溉水,相當于1.44個三峽水庫的量。現在渠里的水穩穩當當流進地里,滴灌帶順著壟溝鋪得整整齊齊,老鄉們說“以前澆地靠天,現在每滴水都攥在手里,澆得勻實,浪費的少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比全國平均水平還高,地里的麥子終于能喝飽水,穗子沉甸甸的壓彎了稈。
![]()
科技登場種得好飛躍
沙水的問題解決了,地里能長東西了,可新麻煩又找上門——人工太貴,效率太低。李嬸家20畝棉田,雇五個人背藥桶打藥,一人一天80塊,光工錢就得400,還得管午飯,打完一遍藥累得直喘氣,可蟲子還是沒除干凈。第二年村里來了無人機,一個師傅操作機器,嗡嗡嗡飛一天能打200畝,成本比人工降了六成,藥水灑得勻,蟲子死得透,李嬸站在地頭瞅著,說“這鐵疙瘩比五個人還頂用”。
![]()
以前鹽堿地白花花的,現在地里埋上塑料暗管,鹽水順著管子排出去,三年就變成能種水稻的好地,稻穗壓得稻稈彎成弓。播種機裝了北斗導航,開過去誤差不超過3厘米,苗出得齊整整,不用彎腰間苗。大農場里兩個人就能管3000畝地,手機上點一點,灌溉、施肥全自動化,地里的傳感器比人還懂莊稼渴不渴。滴灌帶鋪到每棵苗根下,水直接滲到土里,比大水漫灌節水六成,以前澆一畝地的水,現在能澆兩畝。就這么一弄,能種的地多了882.5萬畝,麥子、棉花、番茄一茬接一茬地長,地里再也不是“種啥啥不長”的老樣子了。
![]()
西北糧倉的戰略分量
如今棉田里的產量一年比一年高,2024年全疆糧食收了466億斤,單產524.8公斤/畝,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30公斤。
老鄉們說“以前種十畝地不夠吃,現在一畝地頂過去兩畝”,地里長出的棉花能占全球產量的20%,番茄加工品擺進全世界的超市,占了全球市場的四分之一。
這幾年國際糧價漲得厲害,全球53個國家3億人餓肚子,新疆的糧倉就像給國家糧食安全兜底的鐵秤砣,不管外面怎么波動,咱們飯碗里的糧沒少過,老鄉們囤糧時都說“自家地里產的,心里踏實”。
![]()
三代人堅守科技接力
老治沙人王大爺今年82歲,腰彎得像張弓,可還是愛往棉田里走,他摸著地里的滴灌帶說“以前做夢都想不到沙子能長棉花,現在娃娃們用機器管地,比咱那會兒強百倍”。
李嬸的兒子現在開著無人機在棉田里飛,屏幕上顯示著每塊地的墑情,他說“爺爺扎草方格,爸修水渠,我用科技管地,一代有一代的干法”。
95后熱汗古麗在手機上點幾下,滴灌帶就開始自動澆水,她說“以前澆水靠挑,現在靠數據,地里的傳感器比我還懂莊稼渴不渴”。
現在全疆80%的棉田用上了智慧農業,兩個人就能管3000畝地,單產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30公斤。
老輩人用麥草方格鎖沙子,用雙手挖水渠,年輕一代用無人機打藥、北斗導航播種,老智慧加新科技,讓這片曾經的“生命禁區”長出了萬頃棉田、滿倉糧食。
往后啊,這地還得這么種下去,給國家攥緊飯碗,給“一帶一路”當個農業樞紐,日子準保越來越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