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智庫
10月23日,鄭州市衛健委發布工作動態,表示將在市屬三級醫療機構逐步推進“全院一張床”試點工作,積極推動該管理模式落地實施。至2026年底,進一步引導并鼓勵全市所有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全面推行該模式。
10月27日,鄭州市衛健委在其公眾號發布科普文章,解釋什么是“全院一張床”。并再次強調,按照規劃,到2026年年底,鄭州市所有二級及以上醫院都要全面推行“全院一張床”模式。
![]()
![]()
2023年10月,河南省衛健委曾推出便民就醫七大舉措,首次提出醫院可依據床位使用狀況,試行“全院一張床”模式。鄭州市隨即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結合實際先行先試。
2025年,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鄭州市衛健委制定了《加快推進“全院一張床”工作實施方案》,首批在鄭州市公立三級醫院中推行。方案圍繞床位統一管理、信息化建設、患者收治流程、醫療質量與安全、績效考核等5個方面,提出了13項具體任務,系統構建起運行和保障機制。
鄭州市中心醫院便是“先行先試”者之一。
2020年起,該院便開始探索“全院一張床”,如今床位預約系統升級為2.0版。患者在完成院前檢查、宣教后,在本科室床位使用率≥95%的前提下,經收治科室醫生全面評估,即可由護理單元發起“借床申請”,住院服務中心協調床位。當收治科室空出床位或病人需要轉回治療時,收治科室發出申請,共享科室確認。
鄭州市中心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推行“全院一張床”管理模式,床位資源得以均衡使用,以醫院肛腸外科為例,國慶假期29名患者使用共享床位,共享科室床位使用率提高22.2%,患者術前等待床位時間平均縮短0.81天。
鄭州市衛健委在文章中表示,“全院一張床”的模式,讓患者等床時間變短了,急診不再“堵車”,床位轉得更快,醫院運營也更高效。
“全院一張床”并非新事物。近年來,全國各地均有探索。
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自2023年9月起開始實行“全院一張床”。院長(時任副院長)胡聃告訴“醫學界智庫”,“全院一張床”推動并非易事,起碼有三道關要闖:一是護士,二是醫生,三是信息化。
盡管床位調配盡可能科學、精細化,但“全院一張床”模式仍然突破了醫護的傳統認知,涉及改變不同科室的管理習慣。并且,醫護端普遍存在“本領恐慌”,面對其他科室的患者,會擔心沒有能力處理好臨床問題。另外,專科護士護理其他科室的患者會存在安全隱患,醫院護理的同質化是重點,亦是難點。
“別小看‘全院一張床’這五個字,其背后是一項復雜的工程,要進行人員培訓,還要實現數據信息化、流程智能化、管理精細化。”胡聃說。
除了有無縮短平均入院前等待時間、提升床位使用率、提高患者滿意度等數據,醫院還要關注是否有降低患者手術風險、減少并發癥、促進患者的康復等更為精細化的指標。
除了擔心醫療質量和安全之外,業界也有聲音表示,跨科收治意味著醫生需要管理的病人數量增加了,而且醫生得奔波于不同科室,醫療行業本就壓力大,這是否給醫生帶來了更大的工作量?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在2014年剛開業時就試行了床位統一管理。據《北青報》報道,該院醫生基本認可“醫生跟著患者走”的工作模式,也適應了這種工作節奏。經測算,2023年,清華長庚醫院醫生日均住院工作負擔為每位執業醫師1.31個床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瞭望》報道了海口市人民醫院的相關做法。院方表示,讓各科室積極接受床位調度,也得益于績效“指揮棒”:患者跨科住院期間,治療科室和入住科室醫療組的醫療收入,分別按60%和40%分配;治療科室跨科收治患者,可以獲得每名患者300元的單項獎勵;床位調配中心則根據調配患者累計人次,給予調配人員40~100元/人次不等的績效獎勵。
利益分配之外,在醫療風險方面,醫院明確治療科室負全責,嚴格執行三級醫師負責制,承擔借床患者所有診療工作,由所在病區的護士負責護理。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全院一張床'只是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手段而非目的,還有降低平均住院日、預住院制度等多種抓手,醫院需要實事求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南京醫科大學副校長顧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全院一張床”是一件好事,但不見得需要“院院效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