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指明了“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等具體路徑。這為高校謀劃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校“十五五”規劃的制定,需要深刻把握其內在的時空邏輯與戰略定位。
把握時間邏輯:立足當下、面向未來,提升高校戰略能力
高校的戰略規劃關乎高校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決策,為長期行動提供指導。
從時間維度看,戰略規劃是指向未來的,要建立在對未來準確預測的基礎上。但未來存在不確定性,這就要求高校有將戰略規劃轉化為現實的能力,即高校戰略能力,這是高校制定戰略并整合資源實現戰略的能力,是應對不確定性的關鍵。它作為一種重要的領導力,具體包括環境洞察能力、戰略決策能力和戰略執行能力等等。
高校“十五五”規劃在時間維度的展開,可以簡化為“兩點一線”。“確定兩個點,找到一條線”是規劃的核心內容。第一個點,是起點或出發點。確定這個點需要“認識自己”,知道學校的現狀與問題、優勢與不足,為此必須開展深入的摸底調查、自我研究。第二個點是終點或目的地。確定這個點需要知道組織的“使命與愿景”“定位與目標”,由此有必要開展對標研究和同類型比較。確定好起點和終點后,需要找到一條從起點走向目的地的路徑,這條路徑就是高校變革的戰略舉措,包括學術戰略舉措和管理戰略舉措兩個方面。
未來十年,我國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務清晰而堅定:全面建成教育強國,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是時代重任,也是歷史機遇。“十五五”時期,正是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深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的關鍵五年。高校必須緊緊圍繞這一中心論題,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戰略全局。為此,必須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在育人方式上,要從知識傳授轉向能力建設和人格塑造,提高思政引領力,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在辦學模式上,要從封閉辦學走向融合辦學,強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中外交融;在管理體制上,要從權力集中走向適度分權,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破“五唯”立新標;在保障機制上,要從行政中心模式走向市場導向模式,用好規劃和市場需求兩種資源配置手段,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重要作用。
強化空間邏輯:順應環境、改造環境,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從空間維度看,高校是深深嵌入外部環境之中的開放系統。作為資源依賴型組織,高校戰略規劃的出發點是生存和發展。高校的生存和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外部環境,因此高校必須與外部環境展開良性互動,“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是發展中國高等教育的根本遵循,其將大學比作樹木,中國大地比作環境,強調只有扎根在中國的沃土上才能長成參天大樹。事實也正是如此,縱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
制定戰略規劃,必須樹立開放系統觀念,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高校謀發展。一方面,要深刻認識并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大邏輯”與高校自身發展“小邏輯”之間的關系。高校的“小邏輯”必須服從并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高校的“十五五”規劃,要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提升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的適配性。另一方面,要強化全球高等教育與中國高等教育的互動。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高等教育既要扎根中國大地,也要具備世界眼光。高校的“十五五”規劃,要以不斷增強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為目的,使我國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學術中心。
當前,全球高等教育正經歷深刻變革,呈現四大發展趨勢:一是高等教育普及化與人口結構變動交織,帶來生源變化的新挑戰;二是高等教育市場化趨勢與政府財政緊縮并存,帶來經費配置模式市場導向的新挑戰;三是地緣政治博弈加劇和新型經濟全球化交相演進,帶來全球教育市場重組的新挑戰;四是教育數字化與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來,帶來組織再造、利益再造的新挑戰。高校“十五五”規劃必須對這些宏觀趨勢進行深入研判,并據此調整自身發展戰略。
聚焦核心競爭力:準確定位、辦出特色,塑造比較優勢
高校戰略規劃的核心是“戰略定位”。戰略定位就是讓學校有自身特色,形成競爭力。一個清晰的戰略定位,能夠幫助高校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集中力量辦大事,避免同質化,形成比較優勢。
高校戰略定位基本方法是“三環定位法”。高校的戰略定位處于三個圓的交叉地帶。換句話說,謀劃高校戰略定位要考慮三個問題,一是“想做”,這是高校愿景;二是“該做”,這是高校使命;三是“能做”,這是高校擅長。三個環交叉得越多,說明高校定位越準確;三個環交叉得越少,說明高校定位越不準確。準確界定“愿做”,可以采用“基標法”,“基標法”通俗地表達是“找先進、學先進、趕先進”。準確界定“該做”,有必要開展政策研究,從國家政策中找資源、找項目、找使命。準確界定“能做”,必須開展深入的院校研究,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從內部視角來看,戰略定位是對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統內位置的界定,可以用高校的類型、層次、規模、質量來表征。從外部視角來看,戰略定位直接指向高校的立足之地,必須堅持需求導向。我們要考慮如下問題:高校服務的對象是誰?“顧客”有哪些需求?如何創造性地滿足這些需求?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要分類推進高校發展。這要求不同類型的高校做不同的事情,差異化發展、各自有各自的焦點。制定“十五五”規劃,高校要從多個維度進行戰略抉擇。一是明確基本辦學定位。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不同類型的高校在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關鍵在于找準自己的定位,避免“升格沖動”導致的定位漂移與同質化競爭。二是明確基本辦學方向。是辦成追求“大而全”的綜合性大學,還是聚焦“少而精”的特色化發展方向?對于很多高校而言,必須敢于舍棄,聚焦優勢領域,打造“單項冠軍”。任何一所高校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三是明確服務面向。要對自身的長項和短板有清醒認知,敏銳洞察外部機遇挑戰,精準定位服務半徑,在引領全國、服務區域、深耕行業等現實場域中打造競爭優勢。需要強調的是,成功的戰略,不僅在于明智的“抉擇”,更在于抉擇之后的堅定執行。高校“十五五”規劃的關鍵舉措是綜合改革。綜合改革分為啟動、實施、制度化三個階段。只有將綜合改革融入高校的血脈,成為其組織哲學和文化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地促進高校發展。
繪五年之圖,強百年之基。“十五五”時期,是中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系統性轉變的關鍵五年, 在這一新征程上,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關鍵結合點,承載著非同尋常的時代使命。每一所高校都應以高度的歷史自覺、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前瞻性抉擇,整合資源、持續深耕,推動形成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作者:周光禮,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來源|《光明日報》2025年11月04日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