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歲的李子萱用一雙手,在粗糲的石階上支撐著身體,一寸寸向上挪動了五十多個小時。
由于八歲時的車禍,她的雙腿沒有知覺,日常行動離不開輪椅,但今年夏天,她決心用雙臂的力量,親自抵達泰山山頂。
![]()
“就算爬上去了,又能改變什么?”這是許多網友得知她的計劃后提出的疑問,對于一個依靠輪椅出行的人而言,選擇攀登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山峰,聽起來幾乎不切實際。
但她沒有猶豫,出發時,她只帶了一雙手套。
徒手撐地、發力、拖動下半身,這是她自己摸索出的前進方式,石階棱角分明,遇上雨天更是濕滑難行,沿途有人勸她乘纜車,也有游客想背她上山,她都謝絕了。
![]()
她用厚塑料袋包裹手腳,但山路很快把塑料袋磨穿,三天下來,衣褲和襪子都磨出了破洞。
“中途真的特別累,好幾次想停下來,”她事后說,“但既然選擇了出發,就得走完全程。”
當她終于伸手觸到山頂的巨石時,眼淚不自覺流了下來,她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中寫道:“我想告訴每一個面對困難的人:我們生命的高度,不靠雙腳丈量,而靠意志決定。”
![]()
這段經歷在網絡上傳播后,引來了各種聲音,有人敬佩她的毅力:“正常人登泰山都累得喘不過氣,她全靠手臂,太了不起了。”也有人不解:“這樣折騰自己,除了證明能吃苦,實際意義在哪?”
的確,登上泰山不會讓她的雙腿恢復,也不會改變回到日常生活后,她依然要使用輪椅的事實,那么,她為什么堅持這么做?
![]()
答案或許不在結果里,而在那五十多個小時的每一刻中,對李子萱來說,這不是一場表演,也不是要向誰證明,而是她為自己做的一次選擇,在可以接受幫助的時候,她選擇了獨立完成;在看似做不到的事情面前,她選擇了試一試。
我們生活在一個追求“有用”的時代:做一件事,最好立刻看到回報,但人類許多重要的突破,恰恰來自于那些起初看起來“無用”的嘗試。
![]()
第一個仰望星空的人并不知道天體運行的規律,第一個嘗試飛翔的人也沒能造出飛機,但正是這些看似不切實際的探索,慢慢改變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
李子萱的登山之旅,沒有解決任何實際難題,卻提供了一種視角:當一個人不被現實框定,生命可以活出怎樣的韌性。
![]()
如今,李子萱回到了日常,輪椅還是那輛輪椅,生活還是原來的節奏,但有些東西不一樣了,她知道自己的雙手曾經支撐著她,去到了曾經以為到不了的地方,這種信念,會陪她面對以后所有的路。
看了李子萱的事情,網友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別問證明什么,她爬上去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我四肢健全爬泰山都累得罵娘,這姑娘就憑一雙手,這毅力我服!”
“證明什么?證明她比我們大多數人都強!這種精神頭用在哪不能成功?”
“這不是自我感動,這是實打實的硬核拼搏,看得我熱血沸騰,以后健身偷懶就想她。”
“看著真心疼,太受罪了。必須用這種自虐的方式證明自己嗎?平安快樂就好。”
“精神可嘉,但方式不敢茍同,萬一中途出點意外怎么辦?太冒險了。”
“說實話,沒太被鼓勵到,只覺得心疼和不解,爬上去生活還是照舊,除了收獲一身傷,意義在哪?”
“這屬于‘沒苦硬吃’吧?把克服巨大困難當成勵志,會不會引導一種偏執的價值觀?”
我們習慣了用“有用沒用”來衡量付出,覺得付出必須有立竿見影的實際回報,但對李子萱而言,登頂泰山可能不是為了向任何人證明任何事,而是完成一場對自己生命的致敬。
那個山頂,是她給自己設定的坐標,到達了,她的世界就拓寬了,這種內心的滿足感和對自我極限的突破,或許就是對她最大的“意義”,當然,這種極度考驗身體的方式是否值得提倡,也確實可以討論。
什么是真正的“強大”?是李子萱這樣超越身體極限完成壯舉,還是以更溫和的方式與生活和解,同樣值得尊敬?你在生活中,又曾為了哪個“看似無用”的目標拼過命?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紅星新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