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如果,怎樣?》
安妮·伯奈斯&帕梅拉·佩因特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所以,發生了什么?
C.邁克爾·柯蒂斯在介紹一組明星故事《美國故事:亞特蘭蒂斯小說月刊》時說:“每一篇都實現了人們在短篇小說中尋找的那種轉變時刻,一種理解的轉變,一種意想不到的智慧的一瞥,一種超乎想象的力量的發現……你會發現這里沒有極簡主義,沒有素描或肖像,沒有輕描淡寫的事物,只有一些事物的本來面目;這些都是誠實的上帝故事),其中發生了一些事情。”我們還認為,一旦原始情況被呈現出來,從情況和行動的后果來看,就必須在故事中發生一些事情。
在珍妮特·伯羅薇關于沖突和結果的討論中,她說:“另一種看故事形狀的方式是,從情境—行動—情境來看。故事以向我們呈現一個情境開始。然后,它會重新敘述一個動作,當動作結束時,我們將面臨與開頭相反的情境。這個公式似乎過于簡單,但很難找到一個沒有被它涵蓋的故事。”
請記住,“相反”可能意味著故事開始時的敘述者不理解她的處境,但在一個場景或幾個場景 (動作)之后,到故事結束時她可能會理解,或者可能會理解關于另一個人、一個事件或一段關系的一些東西。請注意,柯蒂斯用 “一種理解的轉變,一種意想不到的智慧的一瞥,一種超乎想象的力量的發現”表達 “轉變時刻”——所有的內部變化、大腦的轉變。詹姆斯·喬伊斯稱這種時刻為 “頓悟”。
伯羅薇接著說,“認知的時刻”必須在故事的具體世界中、在一個行動中表現出來或具體化:王子認出了灰姑娘,于是鞋子合腳了。
![]()
而那些 “什么都沒發生”的故事又是什么呢?拉斯特·希利斯在《寫作的一般性和短篇小說的特殊性》中,討論了 “開始像是人物素描的那種小說”。在故事的結尾,這個人物似乎沒有改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堅定地扎根在他所處的情境中。然而,什么發生了?他的 “改變的能力”已經被移除,他再也沒有希望了,這就是變化。
珍妮特·伯羅薇用戰爭的比喻來解釋這種類型的故事——一個故事開始時,雙方都對勝利充滿希望,結束時則雙方各有一名幸存者,用血淋淋的拳頭抓住邊界的圍欄。“這場戰斗的結局是,雙方都不會放棄,也不會有人獲勝;永遠不會有結局。”在這兩種情況下,可能性和希望都消失了。故事帶來的影響發生在目睹了這一失敗的讀者身上。
練 習
找出你創作的五六個故事,一個接一個地重讀它們,并在每個故事中尋找 “發生了什么”。記下每一個轉變的時刻、認知的時刻、頓悟的時刻,然后尋找使這些時刻顯現的相應行動。
目 標
寫一些發生了什么事情的故事。
![]()
范 例
迪娜·約翰遜
[在《婚姻》中,第一人稱敘述者終于意識到她和前夫應該繼續分道揚鑣。故事的最后幾句話表明了這一點。]
那天晚上,菲利普回到了自己的公寓,而我播放了我們婚禮的錄像帶。我把整個婚禮看了一遍,然后倒帶時又看了一遍:我看著我們作為丈夫和妻子的第一次親吻,我們的嘴唇分開了,我們慌亂地向后走下過道,最后在不同的時間走出教堂,各自離開。
約翰·巴思
我用手寫作。我的巴爾的摩鄰居安妮·泰勒和我可能是僅剩的兩位真正用鋼筆寫作的作家。她說,把劇本寫在紙上的肌肉動作讓她的想象力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上。我也有這種感覺。我印刷品中的對話,往往會在停止之前持續一段時間,我把這歸因于鋼筆的字跡潦草。打字寫初稿,把每個字與下一個字在物理上隔開一點,會讓我有一種麻痹性的意識。好的老劇本,是把這個字和那個字聯系起來,把這句話和那句話聯系起來,這就是好的情節,對吧?當這個過程循環并連接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