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重慶巴南區召開“治氣”攻堅新聞發布會,打響今冬明春的“治氣”攻堅戰。上游新聞記者從現場獲悉,截至11月3日,年內巴南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256天,位居全市前列,尤其是第三季度PM2.5平均濃度創下“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同期最優水平。
![]()
巴南區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受訪單位供圖
交出這樣的“藍天成績單”,離不開巴南區在工業減排、機動車管控、面源治理等領域打出的一套精準、高效的“組合拳”。
發布會現場,巴南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鮮思倫介紹,巴南區通過完善工作機制、強化深度治理、加快能力提升三大路徑,部署實施工業廢氣深度治理、移動污染源廢氣減排等八大行動,全面推進大氣污染治理攻堅。
記者注意到,其中科技賦能是最大亮點。目前,巴南已引入無人機、車載移動監測系統,構建起“天—地—人”一體化監測網絡。同時,全區通過6個高空瞭望攝像頭,借助“AI圖像算法”智能識別露天焚燒、工地揚塵等污染行為,實現及時發現、快速處置、長期監管。在露天焚燒管控上,依托“巴渝治氣”平臺實現“火點1分鐘發現、5分鐘響應、15分鐘撲滅”的高效閉環處置。
在工業污染源治理方面,巴南區著力從源頭控制排放。鮮思倫介紹,自2019年以來,全區累計獲得中央大氣污染防治資金6218萬元,重點推動了一批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燃氣鍋爐低氮改造以及揮發性有機物深度治理項目。目前,中冶建工等4個企業的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項目、豐盛垃圾焚燒發電廠脫硝系統升級改造項目正加快推進,預計每年可減排揮發性有機物21噸,減排氮氧化物428.5噸。
移動源污染是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巴南區正加速淘汰老舊高排放車輛,計劃在11月底前淘汰國三及以下柴油和燃氣貨車258輛,12月底前淘汰替換老舊車不少于1250輛,并完成55臺老舊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更新。
針對生活面源污染,巴南區采取了細致入微的管控措施。為應對冬季煙熏臘肉習俗,計劃在11月底前設置集中熏制點并配套環保設施,鼓勵引導居民統一熏制。同時,煙花爆竹監管也將加強,目標是實現2026年春節期間外購總量同比減少30%,并強化重點時段禁燃禁放執法。
鮮思倫表示,今冬明春是大氣污染防控的關鍵期,巴南區將延續攻堅態勢,聚焦機動車尾氣、生活面源和煙花爆竹燃放三大重點領域,持續鞏固空氣質量改善成果,讓“巴南藍”成為“日用品”。
上游新聞記者 郭發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