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理想的老齡社會,是人人不為老齡而焦慮的社會。”梁春曉在演講結尾強調,老齡產業是理想老齡社會的經濟基礎,需以智能化技術與共享化文化為支撐,覆蓋生產、交易、生活全場景,最終構建全齡包容、多元共享、智能創新的社會生態。
本文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老齡社會研究院首席專家梁春曉在會上發表主題演講的內容整理,文章來源于“中國新聞網” 。
本文大約1400字,讀完約4分鐘。
![]()
“老齡化不是問題,不適應才是問題。”31日在福州舉行的首屆海峽養老產業博覽會上,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首席專家梁春曉直言老齡社會的“不適應”與“新挑戰”,并結合中國老齡化“超級化+復雜化”的雙重特征,提出以跨界融合創新激活老齡產業潛力,構建全齡包容的理想老齡社會。
![]()
梁春曉發表演講。中新網記者 呂明 攝
作為兩岸養老產業交流的重要平臺,首屆海峽養老產業博覽會以“福享樂齡銀發未來”為主題,吸引約300家海峽兩岸企業、機構、公益組織參展參與。在福建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60周歲以上戶籍老人占比20.0%)的背景下,梁春曉的主題演講聚焦“老齡社會新特征與產業創新方向”,引發參會者廣泛共鳴。
“中國正經歷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的深刻轉型,老齡化本身不是問題,社會體系的‘不適應’才是核心挑戰。”梁春曉指出,中國老齡化呈現“四超”特征:超大規模、超快速度、超早階段、超穩結構。2070年前,中國都將是全球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且在2054年后將長期穩定在34%左右的高位老齡化水平。同時,老齡化與城市化、數字化同步共振形成“復雜老齡化”,帶來代際數字鴻溝、城鄉與區域分布不均等突出問題。
演講中,梁春曉強調家庭結構變遷對養老模式的深遠影響。數據顯示,我國家庭戶均人口從1982年的4.41人降至2020年的2.62人,大家庭逐漸向小家庭、單身家庭、空巢家庭轉變,傳統家庭養老體系的基礎正在改變,社會化養老成為必然趨勢。而未來十年,我國每年將新增超2000萬55后、60后“新老人”,這一群體養老觀念顯著轉變,經濟條件相對富裕,催生了多元銀發新需求。
“60歲以上不等于養老,80%的老年人可自立開啟‘第三人生’。”梁春曉提出,當前僅約17%的老年人處于半失能狀態、3%處于失能狀態需要專業照護,其余80%的健康老年人仍有創造價值、參與社會的需求。針對基礎設施、財富保障、照護體系、人力資源等八大領域的“不適應”問題,梁春曉建議,老齡產業發展需通過政府、市場、社會的跨界融合,重點布局適老化改造、產品用品、照護服務、文旅教娛、科技研發等十大核心領域。
在產業創新實踐層面,梁春曉列舉了“物業+養老”“家政+養老”“時間銀行”“鄉村養老”“結伴養老”等已驗證的創新模式。他表示,老齡產業應依托數字化、AI、生命科技等技術創新,以及長護險等制度創新,打造信息共享、社交聯動的產業平臺,同時關注失智、失獨、高齡獨居等特殊群體的照護需求,推動形成多元包容的養老服務體系。
“理想的老齡社會,是人人不為老齡而焦慮的社會。”梁春曉在演講結尾強調,老齡產業是理想老齡社會的經濟基礎,需以智能化技術與共享化文化為支撐,覆蓋生產、交易、生活全場景,最終構建全齡包容、多元共享、智能創新的社會生態。■
文章來源于“中國新聞網”
圖文編輯:張洵
責任編輯:劉菁波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