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泡沫”終會破滅。
這兩天,36氪發布的一篇有關車企訂單造假的文章,指出小訂造假已經形成產業鏈,普通小訂訂單只需5元,火遍全網。
![]()
文章透露,如今的車圈,陷入了一種荒誕的數據內卷:你說“72小時破萬”,我就說“48小時破2萬”;你說“訂單超3萬”,我就敢吹“訂單逼近5萬”。
不管是傳統車企還是新勢力,推出新車時不喊一句“小訂破萬”,仿佛就沒了底氣。
然而,當真實的交付數據曝光時,這場狂歡就會露出底色——上個月宣稱“小訂破2萬”的車型,實際月交付不足500臺。第三方車險數據顯示其上牌量僅300多臺。
![]()
為何有如此大的反差?據自媒體披露,有些廣告公司早在新車開發布會的前幾個月,就開始策劃“小訂過萬”的假數據。
甚至在造假訂單數據方面,已經催生出一條黑產鏈
而它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車企內部扭曲的KPI考核。
![]()
一位曾在某新勢力負責營銷的員工透露:“領導開會時明確說,新車上市首周小訂必須破萬,不然就是營銷失敗,團隊所有人都拿不到績效。”
為了完成任務,營銷部門對接廣告公司,再由廣告公司牽線黑產團隊。
據第三方機構測算,一家車企要造出“小訂3萬”的假象,僅支付給黑產團隊、廣告公司的費用就超過100萬,加上員工刷單補貼、經銷商鎖單返利,總成本高達兩三百萬。
不少人覺得,這無非就是車企花錢買開心,屬于自娛自樂,那就大錯特錯了。
![]()
訂單量上來,采購會增加零部件供應量,生產也會安排出產能,進行生產。但產出的新車卻沒人買,這就導致車企降價促銷,壓低利潤率,造成虧損。
所以,表面上看是人畜無害,實際上是自毀前程。
希望車企能明白,當潮水退去,留在賽道上的不會是講故事的人,而是那些踏踏實實做產品、誠誠懇懇對用戶的品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