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媽今年剛滿57歲,愛操持家務,做了一輩子的“全家主廚”。春節那幾天,一家人團圓,她尤其高興,每頓飯都精心準備。大魚大肉、香肘燉雞,還特意多做了一道家人最愛的紅燒排骨。
可幾天后,王大媽控制穩定的血糖忽然“攀高”,偶感頭暈乏力。她匆匆趕到醫院復查,主治醫生檢查后搖頭道:“您是不是最近吃了不少肉?有些肉,真的不適合糖尿病人多吃。”王大媽一聽愣住了:“不是說補身子吃點肉好嗎?到底哪種肉不能吃?”
![]()
你是不是也以為,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怎么可能和肉有關?事實上,“錯吃”肉類,不僅可能讓血糖波動,還可能增加心血管負擔。尤其有一種肉,糖友真的最好別碰,你猜得到是哪一種嗎?
不少人認同“吃糖少點,吃肉不礙事”的口號,其實并不完全正確。糖尿病是一種屬于“代謝紊亂”的慢性病,不僅僅與糖有關,還跟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入密切相關。
中國營養學會聯合多份臨床指南都提到:糖尿病人在飲食上不是“只盯糖”,而要“平衡飲食結構,管住總能量攝入”。
![]()
據《新英格蘭醫學雜志》2023年一項針對2560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隨訪研究顯示,高攝入某幾類高脂肉制品的患者,HbA1c水平平均比低攝入組高出0.83%,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也更高(風險升高約14.2%)。
不少患者血脂、體重控制不達標,很大一部分原因確實在“肉類選擇”上栽了跟頭。
為什么肉類影響血糖管理?關鍵在于肉中所含的脂肪、膽固醇、嘌呤和加工食品添加物。大部分精加工肉制品還會加入大量鹽、糖、亞硝酸鹽。這些成分不僅刺激胰島素波動,還會額外影響心、腎功能。
權威指南和醫生普遍提醒,“加工肉制品”是糖尿病患者的危險雷區。比如:臘腸、香腸、熱狗、培根、肉松、罐頭午餐肉等。
![]()
《英國醫學期刊BMJ》一份涉及16萬人、隨訪13年的大型隊列研究發現,長期每周食用2次及以上加工肉制品的人,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比僅食用未加工肉類的人高出19%-25%。
加工肉中含有大量飽和脂肪、亞硝酸鹽以及對血糖和血管有潛在損害的添加劑,對需要嚴格控糖控脂、預防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而言簡直是“隱形殺手”。
不僅如此,加工肉制品常常搭配高油高鹽的烹飪方式,進一步加劇代謝壓力。有臨床回訪顯示,部分糖友久而久之習慣午餐吃火腿腸、方便面加午餐肉,每天攝入的“隱形脂肪”高出《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量將近30%。如果還感覺這些肉“瘦的沒事”,那就大錯特錯了!
那是不是“白肉隨便吃,紅肉禁絕”呢?其實也不全是這樣。醫生尤其提醒:紅肉(牛肉、羊肉、豬肉等)相比白肉(魚、雞等),飽和脂肪含量更高,推薦“要少吃、不過量”。
![]()
國家慢病中心權威建議,糖尿病患者每日畜禽肉攝入量控制在40~75g,應該優先選擇牛肉、瘦豬肉等脂肪含量較低的部位,剔除肥膘、皮脂等。同時,每周攝入紅肉不宜超過350g,超量則容易升高心血管發病風險。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也復盤過超過48萬人隨訪10年的飲食記錄,發現紅肉攝入超過推薦上限的人群,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風險升高17.3%。
要特別注意:近年來流行的“無糖低碳”飲食,很多人大量主食減量,卻大幅提升肉食比重(尤其是紅肉和加工肉),這樣的飲食結構,對糖尿病患者極其不友好。長期會誘發脂代謝紊亂、腎臟負荷加重、甚至加劇視網膜病變風險。
醫生建議,糖尿病患者吃肉,應當遵循“優選、瘦選、少選、合理搭配”四大原則:
![]()
優選白肉為主:魚、蝦、雞胸肉、鴨肉等脂肪較低,富含優質蛋白,有助于血糖穩定。《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南》指出,適度吃魚類可降低糖尿病人全因死亡率5.9%。
控量并限紅肉:一個成年人每餐瘦紅肉不超一張手掌大小(約50g),多剔除肥油,避免爆炒、紅燒等高油做法,提倡清蒸、燉煮,更友好。
杜絕加工肉:臘味、香腸、火腿、罐頭一律遠離,逢年過節也不“嘗鮮”!
肉菜搭配更佳:吃肉時要保證蔬菜攝入不少于一半,纖維有助延緩糖分吸收、改善餐后血糖。
補充一點:千萬別以為“只吃肉不吃奶制品、豆制品”就安全。多元蛋白組合(禽蛋、豆腐、低脂奶)才能幫助糖友飲食均衡,減少單一肉類負擔。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