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今年10月,日本科學家坂口志文先生和北川進先生,分別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化學獎。這已經是本世紀日本拿下的第22個自然科學類諾獎了,幾乎平均每年一個。
而中國本土科學家,除了2015年屠呦呦先生那個載入史冊的榮譽,至今依然孤零零地只有一座獎杯。這差距到底在哪兒?諾獎評選真的公平嗎?
![]()
日本的諾獎,其實是在"吃老本"
咱們先把時間往回撥,會發現一個現象,這些年拿諾獎的日本科學家,研究成果基本都是二三十年前做出來的。坂口志文關于調節性T細胞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北川進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也是1990年代就開始搞了。
說白了,日本現在收獲的果子,是上世紀70到90年代種下的種子。那時候日本經濟騰飛,政府大把砸錢搞基礎研究,企業和高校配合得也緊密。2001年日本政府還專門出了個《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喊出"50年拿30個諾獎"的口號。當時不少人覺得這是吹牛,現在看來人家是真有底氣。
![]()
但這里要注意一點,日本科學家自己可不怎么買政府計劃的賬。坂口志文直言,培育優秀科研人才,關鍵有二:其一,賦予研究者自由探索真正趣題之空間;其二,社會需給予深度研究以長期且穩定之支持。話里話外說得很明白,諾獎不是靠計劃"計劃"出來的,是靠整個科研生態養出來的。
![]()
在日本當上助理教授,基本就是鐵飯碗,科研自由度極高,幾十年不出成果也沒人催你。科研人員收入跟拿多少經費沒關系,全看工齡職稱,這樣有限的錢自然就流向最需要的人。更關鍵的是,當科學家雖然發不了財,但能過上體面生活,這種確定性吸引了大批真心熱愛研究的人。
中國的科研投入,為啥還沒開花?
再看咱們這邊,2024年中國研發經費總量達到3.63萬億元,是日本的3.5倍,投入強度也達到2.69%,已經超過歐盟水平。按理說這錢砸下去,不該沒動靜啊?
![]()
問題就出在錢花在哪兒了,中國基礎研究經費占比只有6.88%,雖然比2020年漲了不少,但跟日本的12%、美國的17%比,還是差了一大截。咱們的錢更多投在了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上,占比超過80%。
這其實很好理解,從兩彈一星到高鐵5G,中國這幾十年優先解決的是"卡脖子"技術和產業需求。東莞的散裂中子源、各種大科學裝置建起來了,但更多是為材料科學、生命科學這些應用領域服務的。這種"先解決溫飽,再搞陽春白雪"的路子,短期內很難催生諾獎那種純理論突破。
![]()
話說回來,諾獎本身就有個時間差,從研究成果發表到獲獎,平均要等16年。中國大規模投基礎研究是2010年之后的事,這批種子還在地里發芽呢,哪能這么快就開花?屠呦呦先生的青蒿素研究1970年代就完成了,熬到2015年才拿獎,這中間隔了四十多年。
諾獎評選,真有那么客觀嗎?
這就得聊聊諾獎評選的"潛規則"了,評審委員會成員基本都來自歐美高校,提名渠道也主要在西方學術圈里轉悠。他們偏愛理論研究,對實驗技術和應用成果不太感冒。
![]()
就比如大家熟知的愛因斯坦,拿諾獎靠的是光電效應,不是相對論。而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養活了幾億人,按說貢獻夠大了吧?但諾獎就是不認,理由是這屬于應用技術,不夠"基礎"。
近些年美國學者在諾獎科學類獎項中,占比一直超過50%,而中國本土科學家獲獎數還是個位數。這里面當然有科研實力的差距,但說完全沒有地緣政治因素,誰信啊?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給了神經網絡研究,被批評是"硬把計算機科學塞進物理學框架來維持西方優勢"。
![]()
日本能頻繁拿獎,除了科研實力,也跟他們在國際學術圈的"人脈"有關。日本通過理化學研究所這些平臺搞國際合作,還積極讓本國學者去頂級期刊當編輯,慢慢就融入了西方主導的科研共同體。
中國雖然在《自然》《科學》上發論文數量排第二,但高被引論文占比還是低于美國,在國際學術組織里擔任要職的人也不多,這種"硬實力強、軟實力弱"大大影響了中國科研成果的國際認可度。
![]()
咱們到底該怎么看諾獎?
諾獎的局限性其實越來越明顯了,現在很多突破性研究,都需要幾百人的大團隊協作,比如核聚變、人工智能,但諾獎規則限定最多三人分享,這就很尷尬。再加上和平獎、文學獎這些年越來越政治化,整個諾獎體系的公信力都在下滑。
中國完全沒必要把諾獎當成唯一標尺,墨子號衛星實現了千公里級量子密鑰分發,華為鴻蒙打破了移動操作系統壟斷,寧德時代的鋰電池占全球市場份額37%。這些成就的實際價值,哪是一個諾獎能衡量的?
![]()
當然,想在基礎研究上真正追上來,先得正視差距,還得把基礎研究的投入占比拉到 15% 以上,評價體系也得跟著改,高風險項目要給 10 年以上的穩定支持,別總把論文數量當唯一標尺。
還得主動搭平臺,多辦國際頂級學術會議,牽頭發起大科學計劃,把全球頂尖人才都吸引過來一起攻關。AI、基因編輯這些前沿賽道,更要牽頭制定全球標準,靠負責任的創新,掙得實打實的行業尊重。
![]()
日本的經驗值得學習,但也別忘了,日本在AI領域已經明顯落后中美,基礎研究投入再多,如果跟產業脫節,照樣沒戲。中國的路子應該是"應用反哺基礎",兩條腿走路。
說到底,科研就像種竹子,前四年只能長3厘米,從第五年開始每天能長30厘米。你不能因為沒看到破土而出,就否定地下的生長。
中國在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這些領域已經開始領跑了,等到這些成果真正開花結果的時候,諾獎在不在那兒,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