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僅在今日發布,謝絕轉載
近日,美國安杜里爾公司發布和照片,證實由該公司負責研制的YFQ-44A “狂怒” 協同作戰無人機的原型機,成功完成首飛。
這一消息讓美軍非常興奮,因為自家的“協同作戰無人機”(CCA)項目的兩款候選機,終于全部邁進實機測試階段!
![]()
圖:YFQ-44A首飛
值得注意的是,YFQ-44A “狂怒”無人戰機的研發時間非常快,別人研發軍用飛機動輒五六年,但它從圖紙到上天只花了556天,也就是一年半左右。
不過該機研發時間飛速的原因主要還是它沒有太多的創新技術,安杜里爾公司秉承“怎么快怎么來”的思路,不用太復雜的氣動布局,優先保證可靠性;選成熟的發動機改一改就用,不搞“從零研發”的冒險。
所以該機從氣動到配置基本都是用的現有成熟設計。比如它的氣動外形基本就是直接拿F-16戰斗機的設計進行的小修改,沒有太多隱身處理,也無怪乎美國網友稱呼它為無人版小F16。
![]()
當然,這種直接使用四代機的常規氣動設計,也讓其性能遭到了懷疑,被不少美國網友認為與中國推出的無人僚機和制空無人機相差了一代。
首先,尺寸方面,狂怒無人機相比中國的制空無人機要小很多。它長6.1米,翼展5.2米;最大起飛重量2.2噸。這個尺寸比我國的翼龍1察打一體無人機還要小一圈,而我國的九三閱兵展示的制空無人機的尺寸是接近殲10戰斗機的。
尺寸小了,其機體的空間也就小,攜帶武器的能力也就低。該機的彈艙可能只具備攜帶兩枚AIM120主動中距彈的能力,油量也不夠多,所以持續空戰能力肯定不夠。
![]()
圖:彈艙沒啥空間布置了
機動方面,由于是用的F16的氣動設計,發動機裝的是FJ44-4小型渦扇發動機,推力大約1.814噸,所以整機推重比大約在0.8左右,格斗能力相比常見的無人機要好很多,但是依然趕不上高性能的有人戰斗機。
傳感器方面,機頭裝有一個低成本的紅外搜索與跟蹤(IRST)傳感器,雷達配置暫時未知,但是由于機頭尺寸有限,所以可以配的雷達的孔徑也不會大,同時其發動機的供電能力也有限,所以其對空雷達的探測能力必然不會太遠,肯定不能達到常規的輕型戰斗機的水平。
控制方面,安杜里爾公司透露這款狂怒無人機主要以半自主作戰方式為主,需要有人機的指揮,而它的控制核心為安杜里爾公司自己研發的Lattice軟件系統。
![]()
整體來看,狂怒這款無人戰機還是一款以低成本為核心的協同作戰無人機,所以無論是配置和飛行性能都講究點到為止,沒有追求高配置和高性能。不過這樣設計,該機的作戰能力也就必然有限了。
但是美軍對狂怒這類成本有限的無人戰機還是比較看重的,它們認為性能不足可以用數量彌補。按照美軍的規劃,未來的CCA協同作戰無人機最終要裝備1000架,能跟F-35、F-15EX,還有未來的六代機“組隊干活”。不僅可以代替它們去危險空域趟雷,還可以為他們擋導彈,就算被打下來也不心疼。
![]()
圖:兩國的無人戰機已經走上不同道路
可以說,在新一代無人戰機的發展路線上,美軍和我們已經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我們是大尺寸、高性能、高機動、高 配置、高隱身、高自主的高端路線,而美軍是小尺寸、低成本、低隱身、有限性能和半自主的廉價路線。
不過話又說回來,按照目前中美兩軍的裝備研發成本來看,我軍的高端無人戰機最終的量產成本和數量未必就會比美軍的廉價無人機高,美軍的廉價無人機的最終實際成本也未必就低。這一點也被部分美國網友指出來了,如果最終性能有限,成本卻沒有足夠低,這就尷尬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