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萬元失地農民社會保險兌現,34萬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分配明細公布!
——土地之承諾:失信不可為,民生必保障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土地補償款,更是農民失去土地后生活的“定心丸”。可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起鳳鎮付廟村一起遷延數年的土地補償糾紛,卻像一面鏡子,照見了某些基層工作的偏差——若把民生訴求當“麻煩事”,把對村民們的承諾不放在心上,再響亮的“保障農民權益”口號,也只會是紙上的空談。
一、征地盼保障,承諾遇空懸
時間回到2021年,付廟村因當地建設規劃需求,部分村民的承包地被依法納入征收范圍。彼時,當地自然資源部門發布的《土地征收補償安置方案》寫得明明白白:土地補償安置費總額672萬余元,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34萬余元,還有151萬余元的社會保障補貼費——這筆錢,是給被征地村民的“養老錢”“救命錢”,方案里更明確要求“專款專用、全程公開,社保補貼劃入專戶”。
![]()
(付廟村《土地征收補償安置方案》)
村民們起初滿心信任,也理解征地事務涉及多方協調,需要時間推進。他們看著自家耕種多年的土地被納入集體建設規劃,心里充滿自豪,同時也盼著補償款能早日到位,社保能有保障,讓往后的日子踏實。可誰也沒料到,這份期待,竟成了大家心里多年的牽掛。方案發布后,可補償款的“影子”卻遲遲不見清晰。
(1)672萬土地補償安置費去向不明?
《山東省土地征收管理辦法》明確要求過,這些款項的分配需采用“經過村民會議決策+全程公開”的機制。付廟村土地補償款是村集體的,村委會和村書記沒有經過全體村民會議決策研究,是無權私自任由支配的。但付廟村村委會及村書記張某某卻將這一規定拋之腦后,既不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分配原則,也不公示縣財政的撥款憑證、村賬戶的流水以及分戶的測算明細,使得村民們對這筆巨款的去向一無所知。
村民們多次去村委會、鎮里的相關部門打聽:“補償款到賬了嗎?我們該得多少?”得到的多是“還在協調”“再等等”的口頭回復,其中村書記張某某索性直接回復說:“花了,反正沒有拿到我們家里去!”村民們想要一份書面說明,看看款項流轉明細、個人應得份額,卻始終求而不得,村書記張某某說了,“沒有!”
(2)34萬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疑分配不均?
附著物及青苗補償款按理本應直接發放給受損的農戶。但付廟村村委會及村書記張某某卻從未公示過補償對象名單和補償標準,村民們紛紛質疑這筆款項完全任由村書記和村委會自由支配,分配極其不公,一村民舉報說:“同樣是地上附著物,但村書記張某某的親戚所獲得的補償款明顯比其他村民多。補償費怎么能任由想給誰多少就給多少呢?這樣毫無章法可言。”這種區別對待的做法讓村民們難以接受。
更讓村民們疑惑的是:上面部門到底撥付了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款?實際補給村民的又有多少?是否全部補償到位?我們對此一無所知,村委會及村書記張某某也從未向村民說明。這種“暗箱操作” 的做法,長此以往,只會引發不良風氣,使村民們對基層組織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3)151萬社會保障補貼費成“空頭支票”?
更讓村里面上了年紀的村民揪心的,是那151萬余元社保補貼——“年紀大了,沒了土地就沒了依靠,想著社保能兜底,可是去縣里社保中心查,連參保記錄都沒有”,一位老人攥著身份證,語氣里滿是焦慮。
按《社會保險法》規定,這筆151萬社會保障補貼費應劃入專用賬戶,用于提升村民們的養老金標準、補繳醫保差額等。但付廟村村民代表在2024年、2025年兩次到縣社保中心核查,得到的結果都是該筆資金沒有進入本村被征地農民的社保專戶。目前這些村民大多一輩子以土地為生,失去土地后,本指望這筆社保補償能讓晚年生活有所保障,可現在連基本的生活都難以維持,部分老人不得不依靠子女接濟度日。
這種對民生政策的“選擇性執行”,讓國家“保障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承諾變成了一張“空頭支票”,也暴露出基層在落實民生保障政策時的拖延弊病。
《土地征收補償安置方案》中 “專款專用”“全程公開” 的表述,本是為了讓補償款 “曬在陽光下”,讓村民吃下 “定心丸”。可當補償款去向成謎、社保記錄空白,當村民的詢問只換來 “再等等” 的口頭回應,不僅讓村民的期待落了空,更降低了村民們的信賴感 —— 畢竟,面對村民們對集體規劃建設的支持,及時兌現補償款承諾,才是對這份支持最好的回應。
二、維權路漫漫,推諉冷民心
為了弄清這筆“保命錢”的去向,為了查明白自己的社保到底有沒有著落,村民們踏上了漫長的反映之路。 村民張先生,便是其中一人。2023年底,他整理好所有證明材料,分三次給不同層級的信訪部門寄去材料,一筆一畫寫下自己的疑問:“補償款什么時候能夠公示?社保補貼去哪了?”可一個多月過去,別說調查反饋,連材料“收到了”的確認都沒有。
2024年3月,村民張先生專程跑到市里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查了系統說:“材料收到了,正在流轉,會有人聯系你核實。”可這“聯系”,張先生等了又等,終究是一場空——再打電話問,得到的只有“已轉下級部門”的答復。后來他又去市里相關部門,才知道材料早就轉去了縣里。可當他來到縣里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只是在筆記本上記了幾筆,就說“案子多,忙不過來,你先回”。 此后的日子里,張先生不知跑了多少趟、打了多少電話。
2024年6月,縣里相關工作人員終于約村民張先生談話,卻沒出示任何調查依據,只是籠統地含糊說“部分補償款用在村里修路、裝路燈了,社保錢也交了”。張先生當場提出疑問:“修路的合同、發票能看看嗎?我們查不到社保記錄怎么說?”工作人員卻以“原件存檔不便調”“內部資料不公開”搪塞,之后便沒了下文。電話再打,無人接聽;上門再問,避而不見。
農村基層工作確實繁雜,但 “忙” 不能成為敷衍民生訴求的借口:村民要的不是 “材料已流轉” 的程序性答復,而是 “錢去哪了” 的實質性答案;要的不是 “再等等” 的無限拖延,而是 “怎么解決” 的具體計劃。
最后,付廟村村民們把希望寄托在上級巡視組身上。村民們整理了詳細材料反映情況,可材料還是被層層轉交,最后轉回到縣里、鎮里兩級相關部門。對此,有村民無奈地說:“我們不是要故意折騰,就是想求個明白,怎么就這么難?”
這幾年來,村民們的日子過得非常艱難:有的老人因為查不到社保記錄,夜里翻來覆去睡不著;有的家庭等著補償款交孩子學費,只能四處借債。昔日安安穩穩的鄉村生活,因為這筆遲遲不到位的補償款,添了太多焦慮。
三、訴求三樁實,公道盼昭彰
在多次苦盼補償款無果后,付廟村村民傾訴的以下三條訴求愈發清晰,每一條都貼著“民生”的溫度,每一條都站著“法律”的理:
1.盼補償明細公開、款項兌現:村民們只求能看到公示672萬元土地補償安置費的銀行流水、分配名單,知道每一筆錢的資金去向;只求該得的34萬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能盡快拿到手,出示具體分配名細表復印件。這筆錢,是村民們給孩子交學費的“讀書錢”,是給老人買藥的“救命錢”,容不得再拖。
2.盼社保補貼落實、權益有依靠:老年村民們只想在社保中心查到自己的參保記錄,拿到繳費憑證——他們怕老來無依,怕沒了土地再沒了養老保障,這份安心,比什么都重要。
3.盼流程規范、追責失職拖延人員:村民們希望上級部門清查涉案村委會成員,對那些失職瀆職行為相關人員問責,如果查實有侵占、挪用資金行為的,請求依法處理。
如今,付廟村300多戶800余村民聯名簽名,把整理完的所有證明材料交到了市里相關部門,“只要還沒落實補償款,我們就會一直反映”,一位村民代表的話很樸實,卻透著一股韌勁,“土地是我們的根,欠我們的補償,總得有個著落”。
![]()
(節選付廟村村民聯名簽名,圖片由張先生提供)
![]()
(節選付廟村村民聯名簽名,圖片由張先生提供)
![]()
(節選付廟村村民聯名簽名,圖片由張先生提供)
“民為邦本”,優化農村民生、保障農民權益,對村民的承諾,從來不是喊口號,要靠實打實的行動——把土地補償款和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的明細曬出來,把社保的漏洞補起來,才能讓村民的心踏實下來。
我們期待上級相關部門能正視這起久拖未決的糾紛,盡早督辦推進,讓付廟村村民早日拿到該得的補償,查到該有的社保記錄。相信在所有奮斗者們的共同努力下,這起土地補償糾紛,最后一定能獲得圓滿解決——因為農民的期盼,不容辜負;為民生的保障,一直掛在心中。
事件后續進展,媒體將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