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底中美元首會晤結束后,中美就達成了一份都滿意的“貿易協議”,外媒將這份協議譽為“大交易”,但隨著交易細節的公布,歐盟不樂意了!
![]()
中美達成協議
彭博社援引報道,歐盟內部正在商討“實物關稅”,其目的是讓中國開放原材料出口,換句話說就是:“歐盟想要和美國一樣的待遇”。
看上去這是一次關于關稅的談判,但更像是一場關于全球話語權的博弈,歐盟擔心的是被邊緣化的焦慮!
![]()
歐盟很焦慮
中美捂手言和,協議背后的“現實考量”
中美達成的“大交易”,表面看是貿易,實則是地緣政治下的妥協,白宮公布協議細節那天,美國媒體用了“大轉折”這個詞。
的確,中美經歷了幾輪拉鋸,兩國終于達成了一套雙邊讓步方案:美國削減對中方部分商品的關稅,把涉及芬太尼原材料的關稅減半至10%,中國則暫停執行稀土出口管制,并承諾擴大對美農產品的采購。
這場交易的重點不在于哪個國家讓了多少步,而在于它釋放出的信號:中美關系正試圖“止跌回穩”。
![]()
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政治沖突頻發的大背景下,沒有哪個大國愿意把所有牌都打在對抗上,尤其是中美,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兩個經濟體,繼續對掐下去對誰都沒好處。
更關鍵的是,稀土問題本來就是中方的“底牌”之一,中國暫停出口管制一年,這在國際市場上就是個重磅信號。
美國當然樂見其成,因為新能源汽車、半導體、國防工業都繞不開稀土,而中國此舉也并非單純“示好”,更多是為自己贏得空間換取美國在其他領域的松綁。
![]()
但這份協議一出,最尷尬的不是日本、印度,而是歐盟,中美達成了“雙邊默契”,把歐盟晾在一邊,歐洲人顯然沒想到,自己在稀土問題上被“跳過”了。
歐洲之所以反應如此激烈,不僅是因為這次沒分到“蛋糕”,而是因為這份協議動了它最敏感的神經“公平競爭”。
彭博社披露,中美協議公布后的兩天,歐盟內部就緊急開會研究對策,會議記錄顯示,歐盟委員會正在推動一項被稱為“實物關稅”的新機制。
要求中方在出口特定商品時,必須向歐盟庫存提供關鍵原材料,簡單說,就是你要出口,得先“交貨”。
![]()
這項提議本質上是對中國的反制,也是一種保護主義的體現,因為歐盟已經意識到,自己在戰略原材料上高度依賴中國,一旦中方翻臉,它沒有多少回旋余地。
除了“實物關稅”,布魯塞爾還在討論對中國部分商品和服務采取出口限制,雖然這些措施還在討論階段,但透露出的態度已經很明確:歐盟不準備繼續當“旁觀者”。
但問題在于,歐盟自身也很矛盾,一方面,它擔心中國的貿易優勢持續擴大,另一方面,它又不敢輕易與中國撕破臉。
德國、法國等傳統工業強國,依然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的制造合作伙伴,數據顯示,僅2024年第二季度,歐盟對中國的綠地投資就飆升至36億歐元,創下歷史新高。
所以說,歐盟的“抱怨”不只是因為中美交易達成,更因為它自身在對華政策上始終搖擺不定,既想吃蛋糕,又怕被噎住,這才是布魯塞爾最真實的處境。
![]()
中歐對話開啟,但達成共識沒那么簡單
面對歐盟的質疑,中方并沒有直接回應“是否給予同等待遇”,而是選擇了開啟對話。
就在中美協議公布后不久,中國商務部與歐盟委員會在布魯塞爾舉行了出口管制磋商,雖然對話氛圍“建設性”,但內容卻并不輕松。
歐方代表直接提出,中方是否也能對歐盟暫停稀土出口管制、降低報復性關稅,中方則強調:所有貿易政策都基于國家利益和全球市場穩定,不會因為某一方的壓力而做出調整。
![]()
這場對話的重點,其實不是爭取“同等待遇”,而是試圖建立一個中歐之間的“緩沖機制”。
畢竟,歐盟比美國更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如果中歐關系全面緊張,對歐洲制造業的打擊遠比美國更大。
但真正的問題在于,歐盟是否值得中國信任,過去幾年,歐盟不斷推出各種單邊工具:《外國補貼條例》《國際采購工具》……每一項都劍指中國企業。
比如在醫療設備領域,歐盟直接禁止中國廠商參與大額公共采購,而中方也不客氣,迅速出臺反制清單,這種你來我往的“規則戰”,讓中方對歐盟的政策穩定性產生了懷疑。
所以,即使中歐繼續談下去,實現“待遇對齊”也不會是一件輕松的事,它不只是關稅問題,更是信任問題。
![]()
而中美達成協議,不等于世界貿易就安靜了,相反,它只是揭開了新一輪大國博弈的序幕。
歐盟的焦慮本質上來自于一個現實,它在全球話語體系中的角色正在被壓縮,中美兩個超級經濟體通過直接對話解決問題,而歐盟還在內部爭論對策。
德國擔心中歐撕破臉,法國主張強硬反制,意大利則希望保持現狀,沒有統一立場,就意味著沒有統一談判力。
更重要的是,歐盟長期依賴“規則權威”維持影響力,但在如今這個“實力優先”的時代,規則也得靠實力支撐。
中美能夠達成協議,是因為彼此都知道對方手中有牌,而歐盟,除了規則,真的還有籌碼嗎?
![]()
這場由美國引起中國應對關稅已經遠遠超出了貿易范疇,它讓歐盟意識到,想要在全球議程中保有一席之地,必須要有更清晰的戰略定位和更堅定的政策執行力。
而對中國來說,如何在中美關系緩和的同時,穩定中歐合作,也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關鍵議題。
畢竟,歐盟依然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一個不穩定的歐洲市場,誰都不愿意看到。
總之中美這場“大交易”,“像一塊石子丟進池塘,激起的水花遠不止一圈”,歐盟的反應,不只是貿易焦慮,更是地緣格局變化下的自我定位難題。
![]()
未來誰能在這場多邊博弈中掌握主動,不僅取決于經濟數據,更考驗戰略眼光與談判智慧,歐盟想要“同等待遇”,得先拿出“同等策略”。
信任永遠是合作的第一標準,歐盟也該改掉兩面三刀的“臭毛病”了,否則談好的協議也會被其“撕毀”!
參考資料:澎湃新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