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十點,在盤城街道江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四樓的“鄰味工坊”,幾位寶媽圍在一起,揉面、搟皮、包餡兒、裝盒,不一會,一盒盒精致的燒賣制作完成,放入冷柜保存。
她們一邊工作,一邊聊著孩子的學習、家里的趣事,時不時引得一陣歡笑。

先培訓再上崗
從“顧家”到“創收”


今年9月,江北社區聚焦轄區全職寶媽 “想工作卻難兼顧家庭” 的痛點,通過社會招引成立 “鄰味工坊” 工作室,為寶媽群體開辟了一條 “家門口的靈活就業路”,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對女性價值的尊重和激活。
這里實行 “先培訓后上崗” 機制,寶媽們利用閑暇時間參與進來,從面點制作技巧到衛生規范,一一培訓到位。
![]()
△寶媽們正在包燒賣
貼心的是,寶媽們的工作時間完全由自己安排。送完孩子上學的上午、孩子午睡的午后,只要有零碎時間,寶媽們就能來工坊 “打卡上班”,用擅長的面點手藝賺取一些零花錢。“既能守著家,又能有份活兒干,還能認識新朋友,這日子比以前充實多了。”一位寶媽感慨道。
據統計,鄰味工坊運營一個多月來,已有二十幾位寶媽在固定時段打卡上班,累計開展16次集中售賣,賣出了956份面點,寶媽們的 “指尖技藝” 真正變成了 “家庭收益”。
工作干得開心
面點吃得放心


![]()
△張女士在搟面皮
家住盤龍山莊的張女士,是 “鄰味工坊” 的第一批 “員工”。從家到工坊,步行僅需幾分鐘,每天送孩子上學后,她就會來這里工作幾個小時。“以前在家也愛做面點,但從準備食材到完成制作,流程太煩瑣,一次做多了還不新鮮。” 張女士一邊說著,一邊拿起搟面杖,只見面團在她手中輕輕轉動,很快就變成了一張張圓整均勻的面皮。對她而言,這里不僅是賺錢的地方,更是實現自我認同的舞臺。
作為寶媽,張女士對食品安全格外在意:“我們做的面點,大多是給家里孩子吃的,所以食材好不好、衛生到不到位,大家比誰都上心。” 如今,她不僅在這里工作賺錢,還成了工坊的 “常客”—— 自家孩子和老人都愛吃這里的燒麥,她隔三岔五就會下單購買。
![]()
![]()
除了工作和收入,“鄰味工坊” 還成了寶媽們的 “社交樂園”。大家本就是鄰里街坊,熟悉又親切,有時候中午不想回家,就湊在一起搭伙做飯。餐桌上,有人分享育兒經驗,有人交流生活小竅門,熱氣騰騰的飯菜搭配著歡聲笑語,讓這份 “家門口的工作” 多了幾分溫暖與歸屬感。
食材當天買
面點當天賣


“食材必須當天采、面點必須當天做”,這是 “鄰味工坊” 自成立以來就堅守的原則。
每天清晨五六點,負責采買的工作人員就在菜場精挑細選新鮮食材,確保從源頭把控品質;上午八點左右,鄰味工坊開工,寶媽們根據提前約定的時段分批到崗,像完成一場 “美食接力”,一份份香噴噴的面點陸續出爐。
![]()
△微信群里售賣接龍
在售賣和配送環節,工坊也充分考慮居民需求。目前主要通過社區微信群售賣,群里會提前統計各類面點的訂單數量,下午制作完成后,統一配送到6個固定提貨點,分別是明發一期(六鮮面館)、明發三期(杰思教育)、浦外(蘇尚飛弘兒童成長中心)、江北社區、高新(小蝸牛繪本館)、永豐社區裕民家園內。
若訂單超過10盒,還能提供上門配送服務。為了讓購買更便捷,訂單小程序已在開發中,未來市民只需線上下單,就能選購想要的面點。

如今,“鄰味工坊” 早已不只是一個制作面點的場所,它更像一座連接生活與夢想的橋梁,讓寶媽們在照顧家庭的同時,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讓鄰里情誼在煙火氣中愈發濃厚。
素材來源 | 盤城街道
圖、視頻、文 | 范馨兒、鄭曉陽
發布 | 徐雅瑩、吳小榮
審核 | 王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