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1月4日訊 由中國光彩事業基金會、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四川省工商業聯合會擔任指導單位,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川商總會、新希望集團、四川省永好公益慈善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第五屆鄉村振興“村長班”11月2日在北京大興正式開班。
“村長”(村支書、村主任、村集體經濟帶頭人等)作為基層帶頭人,在鄉村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舉辦鄉村振興‘村長班’,整合政產學研等優勢資源,建設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村長’隊伍,牽住了人才振興的牛鼻子,打開了鄉村振興的活力源,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國家發展改革委民營經濟發展局局長魏東在致辭中表示。
今年的第五屆鄉村振興“村長班”共有106位學員,分別來自28個省市自治區,最小25歲、最年長66歲,其中有扎根基層幾十年的老支書,也有大學生村官、返鄉創業者、駐村書記等。他們將在7天的脫產學習過程中,同來自不同領域的導師,共同交流和學習。
中央統戰部光彩事業指導中心主任、中國光彩會副秘書長郭鋒致辭時表示,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從產業到治理,從生態到鄉村,鄉村振興每個環節都離不開人才支撐。
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一級巡視員林為民在致辭中表示,圍繞“百千工程”重點任務,北京市工商聯創新打造“萬企興萬村”京郊行品牌,突出“新時代首善民企”品牌建設、黨建引領、京郊特色和典型示范,引導民營企業融入鄉村振興,實現村企共建、互利共贏。他鼓勵學員們潛心學習、學有所成,并希望他們帶著所學知識投身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在基層實踐中錘煉本領,在服務群眾中實現價值。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總行副行長杜春野代表主辦方致辭時說到,共同舉辦鄉村振興“村長班”是郵儲銀行與新希望戰略合作的深度跨域,是雙方戰略合作的又一次深化,目標就是聯合打造“金融服務+產業賦能+人才振興”的鄉村振興生態,讓各方資源同頻共振、同向發力。
川商總會黨委專職副書記、執行秘書長唐俊表示,此次鄉村振興“村長班”是川商總會重點支持參與的重大公益項目,旨在推動各類資源要素持續向三農領域傾斜,促進川商轉型升級,與農業高效高質,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同頻共振雙向奔赴,最終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
新希望六和董事長劉暢在代表主辦方致辭時說到,新希望鄉村振興“村長班”已連續開辦5年,累計收到全國4000多名村干部報名,培訓500多名學員。“我是連續第三年來和村長們交流,每年都把自己在產業和經營上的思考、感受到的行業趨勢變化,與基層干部們分享。”她進一步表示,鄉村振興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學員的培訓畢業并不是終點,而是與所有伙伴共同成長的新起點。
![]()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為學員講授了“開班第一課”(主辦方供圖)
開班儀式后,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以《根植希望沃土,共創鄉間未來》為題為學員上了第一課。他認為,鄉村振興需要“軟”“硬”兩手抓。“硬”就是要靠投入,必須投錢、投項目、投工程來產生價值;“軟”就是提升鄉村發展“領頭人”的綜合能力、鄉村治理的理念,鄉村振興“村長班”就是圍繞這方面來開展的。
在與學員互動環節,有學員問如何讓500多位同學更好地融在一起,有更多的交流和學習機會。劉永好表示,一是將為學員搭建平臺,“牽線搭橋”,讓學員間互相借鑒學習,結對子互相幫助。二是制作包括種植業、養殖業、電商運營等技術在內的鄉村振興培訓教材。三是聯動金融機構,為優秀學員所在村或開展的項目提供金融支持。
一方面,本屆“村長班”嘗試讓課堂“動”起來,突破傳統培訓“統一授課、單向輸出”的局限,創新采用“對話式”教學,舉辦“村企”面對面論壇,打造企業和村長直接交流的平臺。
另一方面,讓課堂“年輕”起來,邀請包括兩位“00后”在內的各領域杰出人才,例如由善于數字賦能鄉村振興的“00后”村支書、服務于華為等品牌的新媒體運營專家組成青年導師團,為學員“輸入新思維、傳遞新方法、連接新資源”,將年輕一代人的知識、技術、理念、需求與農村的場景、實踐、產品打通。
同時,本屆“村長班”充分發揮本次舉辦地首都北京的科技優勢、智囊優勢、治理和創新優勢,前往京東、小米等互聯網、先進制造領域頭部企業、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深入學習智慧農業、數字鄉村等領域的前沿實踐,感受數字化、AI等新技術為國家發展、鄉村振興帶來哪些新的改變,就鄉村治理新模式進行探討,為中國鄉村振興研究提供參考案例。
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如何讓“村長班”從短期培訓向長效賦能升級?
據新希望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村長班”于2024年首次提出“種子計劃”。該計劃遴選出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學員村作為“種子”,組織相關領域的專家媒體通過實地考察,精準識別制約各村發展的共性瓶頸與差異化需求,整合社會力量共同探索多方位支持和賦能學員村發展。
此外,“村長班”還在新希望集團官網開通綠領校友專欄頁,打造云端的“村長班”學員溝通交流平臺。這一創新為學員構建了持續學習生態,將傳統線下集中培訓升級為“全時、全域、全要素”的數字化學習生態;促進學員間的交流互鑒,努力成為“村長們”的“經驗博物館”和“智慧大腦”;打造“學員-資源-需求”的數字化樞紐,促成資源協同與價值共創,以此將短期的集中培訓轉化為長期的生態化連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