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定結縣前往江嘎鎮達那村的路上,秋意正濃:田間的莊稼已歸倉,牛羊悠閑踱步,一排排嶄新的民居整齊排列,在爽朗的秋陽下勾勒出寧靜和諧的鄉村圖景。曾經地震帶來的創傷痕跡,早已被眼前這幅充滿生機的畫面所取代。
10月底,記者再次走進定日地震災區。在達那村,處處洋溢著群眾喜遷新居的歡欣。
冬日將至,天氣漸寒,但災后恢復重建和民房維修加固項目第24標段負責人、中國二十二冶集團有限公司的劉琪心中卻暖意融融。他所在的公司負責達那村的災后重建與房屋加固工程。近日,隨著村民陸續入住新居,劉琪受邀來到村民拉巴家中,與當地干部、群眾圍坐一起吃火鍋,分享這份來之不易的溫暖。
中午時分,陽光透過雙層玻璃照進新房,照得每個人心頭暖洋洋的,記者在拉巴的帶領下參觀了她的新家,現代化廚房、衛生間、客廳、臥室一應俱全,嶄新的家具讓房屋更加錦上添花。
餐桌上,火鍋冒出騰騰熱氣。閑聊間隙,劉琪告訴記者,達那村共有48戶重建戶。整個施工期間,項目采用“以工代賑”模式,累計雇用當地民工1200余人次,發放勞務工資40余萬元;使用當地機械設備30余臺套,支付費用130余萬元。群眾積極投工投勞,共同參與家園重建,打破了“各自為政”的孤島局面,實現了施工隊與群眾從“分頭干”到“一起干”的轉變。
“這半年來,和當地群眾一起重建家園,我深深感受到他們的熱情與淳樸。”今年初次進藏的劉琪動情地說,“如今看到他們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住進新房,我們由衷地高興。”
這份高興,并非客套,而是源于一樁樁暖心事的真實共情。原來整個施工過程中,經常有群眾自發準備甜茶、餅子和飲料等食物送給施工方,逢年過節還一起聚餐,在一點一滴的日常相處中,感情逐漸升溫。
從“被動受益”到“主動參與”,群眾在投工投勞中也掌握了更多實用技能。達那村村民洛桑牽頭組建了一支30多人的農民施工隊,這次承包了一些重建工作,他說:“參與過恢復重建后,大家的集體認同感明顯增強了,也學到了更多的技能和技術。”
在達那村,還有一個特別景象:家家戶戶新房旁都修建了統一的牛棚,實現了人畜分離與災后重建的“同頻共振”。據了解,村民在不影響整體施工的前提下,自發準備材料、互幫互助,同步完善了配套設施。如今,新家有新貌,基礎設施與居住品質同步提升,村民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一起,用雙手共同筑起了新生活的希望。
災區群眾入住新居后的每一個瞬間,都寫滿了感恩與奮進。聚餐接近尾聲時,拉巴一邊為客人續上甜茶,一邊真摯地說:“黨和政府為我們建了這么堅固的房子,我們打心底里感激。今后的日子,一定會過得更加紅火、幸福!”
來源:西藏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