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藥監局印發《關于開展化妝品電子標簽試點工作的通知》,自2026年2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等地試點通過電子標簽方式標注化妝品中文標簽。試點工作進入倒計時,但記者調查發現,市場上仍存在注銷產品違規銷售、備案信息與宣傳功效不符、代加工門檻低等亂象。
亂象
標簽宣傳“兩張皮” 備案注銷仍在售
“舒緩修護、去黃提亮、保濕補水、抗衰淡紋……”電商平臺上,一款多效臻顏精華油在產品信息中打出多個功效。但記者從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搜索備案信息,發現該產品的備案在2024年7月29日已注銷。據了解,注銷原因為該產品非法添加了禁用著色劑,違反了化妝品相關法規。根據監管要求,備案注銷后該產品不得再生產、銷售。然而,該產品至今仍在電商平臺上銷售。
![]()
有消費者發現,實際收到的包裝顯示成分與網頁宣傳內容不符。實際包裝的成分為礦油、棕櫚酸乙基己酯、環五聚二甲基硅氧烷等,而網頁宣傳的成分,則為白池花籽油、酸橙果皮油、霍霍巴籽油、紅木籽油等。
![]()
“院線研發,專攻痘印、痘坑、紅敏肌”……電商平臺上,一款精粹蘆薈精華原膠宣稱可以祛痘消印、補水保濕、修護曬紅、調衡水油,但根據備案編號,記者查到備案信息中,功效宣稱只包括“保濕”。
![]()
![]()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這類“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并非個例。
電商平臺上,一款頭部護理洗發露宣稱防脫率99.9%,客服表示,“這款洗發水富含進口防脫成分,有效固發育發,在改善毛囊狀況的同時,可以輕松去除頭屑,讓頭皮蓬松健康”“幫您穩固發根減少掉發,激活毛囊讓頭發噌噌地長,還能去屑止癢,讓頭皮清爽舒服”。當記者詢問是否有功效檢測時,對方發來一份檢測報告,但仔細一看,內容為微生物檢驗和理化檢驗,并沒有“防脫發”相關的功效檢測。
![]()
記者詢問客服該產品是否有“國妝特字”,對方發來的卻是普通化妝品的備案編號。記者進一步查詢,發現功效宣稱中包括“清潔、保濕、芳香、控油和護發”,并不包括“防脫發”。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規定,化妝品分為特殊化妝品和普通化妝品。國家對特殊化妝品實行注冊管理,對普通化妝品實行備案管理。《化妝品生產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則規定,普通化妝品不得宣稱特殊化妝品相關功效。
![]()
“特殊化妝品的功效宣稱主要集中在染發、燙發、祛斑美白、防曬、防脫發、新功效這六大類,且每類功效都有明確的釋義界定。”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微信公眾號上發文表示,這些功效宣稱必須經過科學驗證,提供充分的依據,并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注冊審批后才能標注,未經注冊擅自宣稱特殊功效均屬違法。
鏈條
代工檢測“一條龍” 生產宣傳藏貓膩
五花八門的化妝品背后,暗藏隱秘的利益鏈。社交平臺上,有不少從事化妝品代加工的企業四處招攬生意。記者以咨詢業務為由,聯系了業務員小劉(化名)。
“特殊化妝品注冊申請周期長、成本高,很多企業不愿投入。”小劉透露,特殊化妝品注冊周期可能需要一年多,價格也動輒數萬元,而普通化妝品備案僅需20天左右,基礎檢測費用約2000元。保濕、舒緩、抗皺等功效檢測,單項只要800元,每增加一項也就再加100元。
“如果想做美白產品,可將產品命名為‘至尊煥顏亮膚液’,僅備案‘保濕’功效,通過主播口述或詳情頁暗示美白效果,只要不直接標注美白,一般不會被查。”小劉稱,目前一種線上銷售渠道是專門為各個達人提供貨物,由于需要給達人一些抽成,所以往往會將成本壓得很低。這種情況下,包材比料體更貴是很常見的事。
“線上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的生意,消費者在線上購買一個產品,花費幾十元,已經使用了很久,就算覺得效果不理想,大多也不會考慮退貨或者找商家處理,最終不了了之。”小劉談到,很多時候家里也不會只有一種護膚品,所以買回去如果發現不好用,一般也不會太在意,很可能直接放上一兩年,等到過期就丟掉。
小劉告訴記者,化妝品代加工可以提供從生產包裝到備案檢測的“一條龍”服務,“無需客戶操心,我們都能做,最后算總價就行。”以護膚霜為例,代加工起訂量為5000支,客戶可根據預算定制產品品質,“單支成本從幾元到幾十元的都能做。”
事實上,國家對化妝品功效宣稱有嚴格規定。根據《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不同功效化妝品需要提供相應的科學證據。祛斑美白、防曬、防脫發、祛痘、滋養、修護等產品,必須通過人體功效評價試驗來證明效果。而像抗皺、緊致等功效,則可以選擇人體功效評價試驗、消費者使用測試或實驗室試驗中的一種方式來驗證。
但在小劉看來,多數檢測門檻并不高,實驗室數據相對可控,基本能通過。“這兩年許多小廠為了生存,瘋狂壓低價格,質量也就無從保證。”小劉表示,市場上有單片售價兩三毛錢的面膜,其膜布和包裝成本就已占去大部分,原料只能使用最便宜的,根本達不到補水效果,甚至可能損傷皮膚。
而一些標榜“95%復刻大牌產品”的代加工,往往也只是從外觀上模仿,核心成分添加量遠低于正品。部分企業甚至以“為一線品牌代加工”為噱頭,借機抬高代加工價格,但在實際生產中,用料并不相同。
對策
電子標簽求破局 跨部門協同執法
“相比起電商平臺而言,一些私域直播或者微商渠道可操作空間更大。”另一名來自化妝品代加工企業的業務員小鄭(化名)告訴記者,如果通過這些渠道小范圍銷售,只要不出現“長生不老”之類的離譜言論,一般很少有人細究,全靠自己宣傳。“有的靠著劇本做情感主播,或者反差人設帶貨,也能賣出去不少化妝品,只不過這種基本是走低價路線,做‘一錘子買賣’。”
小鄭表示,代加工產品除了“妝字號”以外,還有“械字號”。“比如面膜,之前所謂的‘械字號’主要用于醫美項目,后來好多人覺得‘械字號’聽起來似乎更專業,認為修復能力更強,所以也很受歡迎。”小鄭坦言,從代加工的角度來說,“械字號”和“妝字號”功效上未必有太大差異,通常只是噱頭不同而已。
記者發現,市面上的確有不少主打“械字號”的“醫美級”面膜,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此前在官網上曾發文表態:所謂“械字號面膜”,其實是醫用敷料,屬于醫療器械范疇。按照醫療器械管理的醫用敷料命名應當符合《醫療器械通用名稱命名規則》要求,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傳詞語,不得含有夸大適用范圍或者其他具有誤導性、欺騙性的內容。因此,不存在“械字號面膜”的概念,醫療器械產品也不能以“面膜”作為其名稱。
面對行業亂象,監管部門正以化妝品電子標簽試點為突破口,嘗試構建多維度監管體系,推動行業規范發展。根據《化妝品電子標簽試點工作要求》,試點企業通過電子標簽系統,將產品標簽信息生成電子標簽二維碼和電子標簽展示內容,同時要求“電子標簽的展示內容真實、準確并與化妝品注冊備案的相關內容一致”,從技術上杜絕“備案注銷仍銷售”“宣傳與備案不符”等問題。
這并非化妝品電子標簽首次落地。2024年9月,在國家藥監局指導下,海南開始試點實施離島免稅化妝品電子標簽。部分企業先后有195個批件的免稅產品使用了電子標簽。由于紙質標簽字數變少、尺寸減小,僅半年公司就節省了約60萬元的成本,標簽制作和粘貼用時減少30%。
不過,僅僅依靠電子標簽顯然還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下一步,跨部門協同執法力度也亟待加大,共同對虛假宣傳、非法添加、偽造檢測報告等違法行為重拳打擊。
(北京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