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近期的一則預測是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它是基于印度年輕人口結構跟發展潛力,印度的長期經濟或“趕上甚至超越中國”。
這一個觀點聚焦了人口因素的一個核心價值,但是明確的是人口規模并不是經濟增長的一個絕對優勢,中印的經濟發展路徑不同較量的核心實則是人力資源源向創新動力的一個轉化效率。
![]()
印度的人口結構優勢顯著,第一財經的數據是顯示印度16~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占比是達到67%,年齡中位數僅僅只有28歲,每年新增1200萬的一個勞動力,2025年前將累計新增1.83億大的勞動力,全球將近1/4的新增勞動力都是來自印度的。
![]()
聯合國人口司預測印度的勞動力人口峰值將會在2037年達到10.8億,并且2050年仍然會繼續地維持在10億以上,這正是李顯龍看好印度的一個核心的依據。
但是人口紅利的兌現需要一個跨越多重的障礙的2024年的數據是顯示印度的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僅僅只有14.7%,要比2010年下降了3.6個百分點,是既難以復制中國的“世界工廠”的路徑,也沒有辦法充分的吸納新增的勞動力人口。
![]()
印度人類發展研究所跟國際勞工組織聯合的報告指出,印度每年有700~800萬的新增青年勞動力里面,83%將會面臨失業,大學畢業生失業率更加是高達29.1%,是不識字青年的九倍。
更加嚴峻的就是聯合國的兒童基金會的預警,2030年47%的印度青年將會缺乏就業必須的一個技能,而麥肯錫預測,同年印度9%的現有崗位將會被自動化給取代,技能缺口將會嚴重的加劇就業的壓力。
![]()
反觀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是從“人口數量驅動”轉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是顯示2024年中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是達到了30%,6.5是印度的2.5倍,全球每三件制造業的產品就有一件是產自中國的。
當前中國正在推進“人工智能+”行動,5500萬多家民營企業是構成了創新的一個主體,碳綜合領域的百萬億級投資是持續的擴展了增長的空間。
![]()
即便是面臨著人口老齡化,也要通過人才質量提升彌補數量的一個缺口,跟硬度的“未富先補短板”的發展階段是形成了很鮮明的差異。
中國的印度并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不同賽道的一個發展的探索,印度需要突破三大關鍵的瓶頸,一是打通各邦政府的壁壘構建統一的大市場,二是提升教育的投入,當前印度的教育投入僅占gdp的3.98%,更加要強化技能的培訓。三是壯大制造業,承接勞動力的轉移,中國則是需要持續地鞏固創新的優勢,維持全要素生產率的2%左右的一個年均增速。
![]()
長期的預測是顯示普華永道預計2050年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預測210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會達到美國的兩倍,印度是緊隨其后的。
這也意味著,亞洲的經濟崛起源自于中國和印度的各自發揮比較的優勢,互補發展,印度的年輕人口為全球經濟注入新的活力,中國的創新升級也是給全球的產業提供了穩定性,二者是共同推動“亞洲世紀”進程。
![]()
信息參考來源
1. 第一財經:印度勞動年齡人口及新增勞動力數據
2. 聯合國人口司:印度勞動力人口峰值及人口結構預測
3. 探史筆記:印度制造業GDP占比及就業數據
4. 印度人類發展研究所、國際勞工組織:印度青年及大學畢業生失業率數據
5. 印度經濟監測中心(CMIE):2024年印度失業率數據
6.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印度青年技能缺口預警
7.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印度崗位自動化替代預測
8. 世界銀行:中國制造業GDP占比數據
9. 普華永道:2050年全球經濟體量預測
10. 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2100年全球經濟規模預測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印度教育支出占比數據
12. 中國新聞網:中國民營企業創新及碳中和投資相關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