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南新民謠·第三季由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指導,南方都市報、南都娛樂策劃主辦,聯動文化機構、行業協會、高等院校、音樂廠牌、音樂平臺等各方力量共同打造。本季以“聲動嶺南,聽見美好”為主題,聚焦嶺南在地文化的音樂表達,挖掘嶺南特色人文風物,展現嶺南文化特色、精髓與內核,用音樂講好嶺南故事,唱響嶺南文化。
即日起,社會征集優勝歌曲20強率先發布。它們從1400余首投稿作品中,經多方多輪嚴格評選后脫穎而出,將集中上線推廣。一起通過歌曲和文字了解它們!
《睇大戲》由音樂人張煒作曲,一級編劇馮敏儀作詞,演員、歌手蕭伊谷演唱。歌曲以粵劇與廣東音樂元素為底,編織現代電子音色,通過對粵劇行當的生動描繪,將粵韻融合R&B律動,猶如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傳遞粵劇之美。
當R&B律動遇上粵劇和廣東音樂
《睇大戲》的創作伊始,源于蕭伊谷對兩位詞曲作者的邀請,有相似之處的生活背景加上相近的創作理念,讓三位創作者一拍即合,希望通過音樂,以有趣、有愛的方式向孩童傳遞有關粵劇的知識,讓他們感受粵劇文化的深厚底蘊。不僅是孩童,對粵劇不甚了解的年輕人、外地人,乃至在成長過程中曾受到粵劇影響的年長者,都可以從這首歌里獲得自己的體會。
張煒是職業音樂人,從事歌曲創作、影視劇配樂等多種音樂制作工作,也曾參與過許多童謠創作的活動。作為土生土長的廣州人,他切身感受到,如今的小孩子,不再像他小時候擁有許多可以接觸粵劇和廣東音樂的場景,因此,他想將廣東音樂與當下流行的音樂風格相結合,希望能引起新一代聽眾對廣東音樂的喜愛與認同。
音樂風格上,張煒以R&B風格的律動和和弦搭建編曲,并融入了《平湖秋月》《彩云追月》《雨打芭蕉》三首廣東音樂的經典旋律,和弦組合及和聲色彩都更加貼合現代的審美。“很少有廣東音樂使用這種和弦,用這樣的方式呈現經典的廣東音樂,希望讓小孩子、年輕人聽到一種新的感覺。”
![]()
張煒。
馮敏儀是廣東粵劇院的一名編劇、作詞,同樣土生土長于廣州,從小聽著粵劇、粵語童謠長大。“小時候的氛圍就是,哪怕你沒有主動去接觸,也總會聽到長輩或者鄰居家播放的粵曲。”馮敏儀的創作源于對嶺南在地文化的情結,她想結合自己的專業,做一首“有愛、好玩的作品”,拉近粵劇與孩子的距離。
于是,她在《睇大戲》的開頭寫下:“大家睇戲,粵韻傳奇,慢慢講你知,寶貝有咩問題(寶貝有什么問題),坐定埋位(坐好),來讓我講新古仔(來讓我講新故事)。”在馮敏儀看來,這樣的切入角度有別于強勢的輸出,“不是說你必須喜歡它,而是如果你感興趣,我會從我的角度分享怎么去欣賞粵劇,將粵劇的‘千般美’講給你聽,等你自己去體會。”
為具象描述這種“千般美”,《睇大戲》的歌詞使用了諸如“合尺”“靠旗”等戲曲行話,也有如“丑生好有偈,大花面伸劍指,盛裝旦角云袖低”這樣的舞臺場面性描寫。她特意避免偏虛化的描寫,用具象的方式清晰傳遞畫面感,便于孩童和大眾的理解。
![]()
馮敏儀。
對于蕭伊谷而言,《睇大戲》融合R&B律動與粵劇元素,對她的演唱提出了較大的挑戰。“粵劇和廣東音樂有自成一派的范式,而R&B是西方的音樂類型,要把兩者融合,找到合適的唱法,對我來說既是挑戰也是促進。”
蕭伊谷的祖籍在湖北荊州,但自小在廣州長大。她是科班出身的演員,也曾赴海外就讀電影專業,一直從事影視、戲劇相關工作。在接觸到香港制作人和一些港樂的活動后,她開始接觸到粵語歌演唱的工作,繼而成為了一名歌手。
在蕭伊谷看來,《睇大戲》嘗試把粵劇文化、嶺南文化融入到Z世代語境當中,傳統文化與現代風格相碰撞,“有一種時空對話的感覺”。因為自身的海外生活經歷,她希望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國際化的表達,讓更多國家的人也能了解粵劇,“我希望這首歌能成為這樣的紐帶”。
![]()
蕭伊谷。
嶺南新民謠是豐富開放的個性化表達
此次參加嶺南新民謠·第三季并獲得優勝歌曲榮譽,張煒認為,活動為新生代以及不斷尋求突破的音樂人提供了展現的平臺,鼓勵創意和想法,也有助于促進本地音樂工業的發展。
作為職業音樂人,張煒是如何理解“嶺南新民謠”的?在他看來,“嶺南”是突出地域特色,《睇大戲》演唱所使用的粵語便是其中的代表。“民謠”不一定是大眾所認知的傳統民謠風格,而是“屬于聽眾的歌謠”“需要傳遞給大眾的歌謠”。而“新”則在于如何加入具有突破性的思維,比AI更有創造力、更有人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音樂是文化的體現,通過嶺南新民謠的歌曲創作,集中體現優秀的嶺南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蕭伊谷感受到,嶺南新民謠舉辦原創歌曲征集活動,會促使不同風格的音樂人思考自己所生活的土地,地區的音樂交流氛圍也因此愈發濃厚與活躍。
跟張煒的看法相似,蕭伊谷認為“民謠”不局限在大眾慣常定義的民謠風格,只要是從生活有感而發、發自真心的創作,就是民謠。“新”則是新的嘗試,“這種嘗試可能不是那么成熟,但只要具有傳承嶺南文化、探索新興音樂形式的動機,我覺得就是嶺南新民謠。”
馮敏儀認為,嶺南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并包,既可以步履如飛、拼搏爭先,也允許慢下腳步,過一種閑適的慢生活。“因此‘嶺南新民謠’的‘新’不是‘舊’的反面,而是豐富的、開放的、允許個性化的表達。”
馮敏儀很喜歡的一句話,叫作“愛就是被看見”——創作者基于自己的“看見”有了新的輸出,這份輸出被聽眾所接收和“看見”,繼而他們也會有新的“看見”和體會——這種流動的過程,就是傳統文化被看見、被愛的過程。而這正好呼應了嶺南新民謠本季的主題——“聲動嶺南,聽見美好”,“嶺南文化的松弛感和包容性,讓我們作為創作者被聽見、被看見,鼓勵更多的創作想法。”
成長時期的馮敏儀借由寫歌抒發自己的傾訴欲,如今,她希望用創作表達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愛。“如果茫茫人海之中,能獲得聽眾共情,那么這份愛就能被傳遞。對于創作者來說,這就是人生經歷中非常珍貴的拼圖。”
![]()
監制:戎明昌 劉江濤
策劃:黃超
統籌:賀蓓
執行統籌:鐘欣 林經武 彭思敏
采寫:南都記者 丁慧峰 林經武 鐘欣 李春花
編輯:彭思敏 陳逸芬 蔡思思
剪輯/攝影:林經武 朱俊毅 鐘銳鈞
執行:李丹 郭慧聰
設計:何欣 金國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