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說過去兩年中國餐飲出海最離譜的現象,不是喜茶、不是瑞幸、更是霸王茶姬,而是蜜雪冰城。
到去年底,蜜雪冰城的海外門店已經突破 5200 家,分布在 12 個國家。
![]()
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韓國、尼泊爾,甚至一路開到了英國和加拿大。
在印尼雅加達,蜜雪冰城幾乎成了“國民品牌”。
《印尼商報》統計,開業不到兩年,當地門店數量就超過370家。每到午后,店門口都是排隊長龍。
因為太火,印尼還出現了代購蜜雪飲品的奶茶黃牛。
印尼網友在TikTok上調侃:“一杯10 000印尼盾(約4.5 元人民幣)的蜜雪,既便宜又快樂。”
還有當地網友在評論區寫道:我們終于也有了中國人的窮鬼樂。這句話后來被各國網友玩成了 meme ,“全球窮鬼聯盟喝雪王”。
![]()
便宜,便成了蜜雪出國后的通用語言。
在泰國,一杯蜜雪冰城的珍珠奶茶只要 25 泰銖(約 5 元人民幣);在越南,最暢銷的檸檬水定價 20 000 越南盾(約 5.8 元);在印尼,芝士草莓奶昔定價 14 000 印尼盾(約 6 元)。
哪怕到了英國倫敦唐人街,蜜雪的“Snow King Tea”標價2.99鎊,也比周圍的Gong Cha、 CoCo、HEYTEA便宜一半。
便宜能火,不稀奇。
稀奇的是,它在不同國家都火成了同一個模樣。
越南高校門口排隊、印尼商場大排長龍、馬來西亞開業首日直接賣爆,澳洲門店還被中國留學生戲稱為打工人充電站。
全世界的年輕人,靠著幾塊錢一杯的甜味,找到了同一種生活安慰。
所以你看——別的品牌出海講文化、講東方浪漫,蜜雪講的是“低價+效率+復制”這一套,把性價比這件事,賣成了跨國共識。
2
蜜雪的便宜,不是營銷詞,是工業成果。
你看它的供應鏈,從果汁、糖漿、冰塊、杯子、吸管到制冰機,幾乎全是自產自供。
![]()
河南許昌總部工廠,占地1100畝,是亞洲最大的飲品生產基地之一。年產果汁原漿20萬噸,奶漿15萬噸,茶粉10萬噸。旁邊還有自建的紙杯廠、吸管廠和冷鏈倉庫。
這一條線下去,連檸檬片都能算到克,真正做到了算到杯底。
一有價格的風吹草動時,別的品牌就會被上游原料商牽著鼻子走。
但雪王從不在乎,因為它自己就是上游。
別的品牌靠加盟費賺錢時,蜜雪冰城早就實現了用規模攤薄成本賺供應鏈的錢了。
![]()
比如檸檬是中國云南果園直采,海運過去,成本比本地采購還低;糖漿是蜜雪自有工廠濃縮液,統一稀釋發貨;紙杯、吸管由河南工廠直接出口東南亞;冷柜設備和制冰機,也由蜜雪自有品牌雪王冷鏈提供。
在泰國、印尼、越南這些國家,同行們的上游要么依賴進口,要么被分銷商層層加價。
而蜜雪則反向操作,把供應鏈打成出海的主角,從生產、倉儲到運輸,全都打通,海外門店只負責接單。
所以,不要以為雪王是賣奶茶的,其實它是靠賣強大的系統在賺錢。
加盟商加盟蜜雪買的不只是品牌,而是一整條供應鏈的生產力。
這種工業打法看起來很狂野,實則也確實一點不浪漫。但浪漫的品牌早死了一片。
有印尼媒體統計,雅加達一公里半徑內平均有4家蜜雪。
甚至有本地人笑著說:“連我家樓下修摩托的都在喝雪王。”
因此,蜜雪冰城不是用廣告打市場,是用算賬能力在打市場。
算完一杯能賺兩塊,算完能賣上萬杯,那就是利潤。
這才是它的賺錢邏輯。
3
很多人以為,蜜雪冰城出海是走出去賺中國人的錢,其實不是。
蜜雪出海,更像是在海外再造一個“中國版蜜雪”。
![]()
你看它的打法,不是去開幾家形象店鍍金,而是復制出完整的國內體系:同樣的裝修模板、同樣的飲品結構、同樣的運營SOP。
加盟商用同樣的機器、同樣的原料、同樣的流程。甚至海外門店的培訓教材,都是中文原版直接翻譯過去。
這意味著,蜜雪不是出海,而是復制粘貼。
這種“工業復制”的威力,在東南亞尤其明顯。
泰國的蜜雪一杯5塊人民幣,但能在半年內做到月銷百萬杯;越南的蜜雪只花兩個月就擴張到200家店;菲律賓首店開業當天排隊6小時,官方不得不加派保安維持秩序。
別人是靠營銷打爆一個城市,蜜雪是靠體系碾壓一個國家。
它不是靠廣告贏得規模,而是靠效率贏到一個更大的國際市場。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在越南河內,一個蜜雪門店平均只要2個人運營,每人日均出品400 杯。門店租金、人工、原料加起來,一杯成本不超過 2 元人民幣。賣 5 元,一天凈利上千。
這就是雪王的賺錢魅力,當你覺得它平平無奇時,它卻是整個中國餐飲最性感的公司之一。
4
餐飲企業的便宜,從來都不是沒門檻的。
能把便宜做到極致,本身就是門藝術。
大多數人以為低價是犧牲利潤,其實是犧牲幻想。
蜜雪冰城干的,就是把幻想拆成流水線。
你看同樣是做平價生意,多少品牌死在了便宜沒好貨的偏見里。
蜜雪反而用一杯五塊錢的奶茶,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低價的尊嚴。
因為它知道:便宜不是降價,是效率。
它不是靠壓榨工人、偷工減料來便宜,而是靠體系化的復利。
供應鏈效率、標準化模型、極限壓縮的成本結構,疊加起來,造就了能便宜還賺錢的魔法。
這才是“總成本領先”在中國餐飲的活教材。
薩莉亞在日本靠這套邏輯活成了傳奇,蜜雪冰城在中國把這套邏輯玩成了出口。
前者靠9.9元意面震驚日本餐飲圈,后者靠4元檸檬水征服東南亞。
![]()
他們的共同點,是“量大+效率+復購”,不是“情懷+營銷+品牌故事”。
薩莉亞說過一句話:“我們不追求高利潤,而追求穩定利潤。”
蜜雪也一樣,它賺的是確定性的錢。
在蜜雪的商業地圖里,每一杯奶茶不是一筆交易,而是一條生產線的延伸。
當它把全世界的加盟商、供應鏈、倉儲、物流、原料統統裝進一個系統后,
便宜就不再是策略,而成了護城河。
5
但要命的是,這種“護城河”不是別人學不會,而是學不起。
很多人看到蜜雪火了,也想走低價出海的路。
結果不是賠在匯率上,就是死在供應鏈上。
![]()
你想啊,一個印尼本地品牌,要想做到蜜雪那種規模,先要有穩定原料,再要有冷鏈,再要有跨國物流。
每一個環節都要花錢、要經驗、要時間。而蜜雪早就用十幾年的國內經驗,把這些坑踩了個遍。
它的優勢不是聰明,而是笨功夫。
從鄭州一路修到東南亞的產業鏈,從吸管模具到果漿濃縮液,每一環都能自給自足。別人花三年談供應,它三天就能發貨。
所以說,這場游戲的門票很便宜,但進場資格極貴。
低價不是隨便貼個標簽,是體系成熟后的獎章。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蜜雪能在印尼賣6塊一杯還賺錢,而別的品牌賣12塊還要虧。
人家賣的是茶飲,蜜雪賣的是中國制造的效率。
換句話說,它不是奶茶出海,它是中國供應鏈的一次全球化試驗。
這才是真正讓全球打工人都能喝得起奶茶的底氣。
6
有人說,蜜雪冰城這套打法太冷血,不講品牌調性,不講生活方式。
可問題是,這世界上能被生活方式治愈的,只有中產。
能被價格治愈的,是大多數人。
![]()
從鄭州走到雅加達,從縣城走到倫敦,蜜雪冰城靠的不是浪漫,而是共情。
因為無論中國打工人,還是印尼大學生,大家的快樂都來自同一個瞬間——花最少的錢,喝到最甜的一口。
在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下,便宜不是丟臉,而是趨勢。
所有餐飲品牌最后都要回答同一個問題:你能不能讓顧客在花更少錢的同時,還覺得值?
蜜雪給出了答案。它用十年時間證明——便宜不是低端,是穿越周期的商業哲學。當別人還在討論品牌調性的時候,蜜雪已經在全球復制利潤。當別人在追求一城一面的高端感,蜜雪在復刻一杯奶茶的確定性。
這,就是成本領先的底層邏輯。
便宜,不是偷工減料的策略,而是商業文明的智慧。
當蜜雪冰城卷出國門,它不是走出去,而是讓全世界看見了,中國餐飲的能力有多性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