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英華人華僑中國統一促進會主席、英國僑界最年長的愛國僑領、社會賢達單聲先生,于2025年11月4日安詳辭世于英國倫敦,享年96歲。
單聲一生胸懷祖國、情系民族,畢生踐行“身在海外,心系中華”的赤子情懷。旅英數十載,他以非凡的愛國熱忱和社會擔當,積極投身中英友好與海外僑社團結事業,曾任全國政協海外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及中國僑聯海外顧問,為凝聚華人力量、弘揚中華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
![]()
單聲。(
來源:泰州市僑聯
1951年,法國馬賽號郵輪的一聲汽笛,開啟了單聲的海外人生。他捏著一張四等艙船票啟程,卻笑言:“出國坐四等,回國坐頭等。”這句看似玩笑的話,成了他一生的隱喻。回望他的一生,他始終秉持“愛國、奉獻、守正、篤行”的精神追求。半個世紀的奮斗,他證明,“頭等”不是財富與座位的象征,而是一個人憑智慧、魄力、與責任贏得的尊重。他以行動兌現那份“回去”的心愿,無論身在何方,都將個人與祖國的發展緊緊相連。
![]()
單聲。
法學青年,海外漂流
1929年,單聲出生于上海一個書香之家,祖籍江蘇泰州,父親單毓華是上海十大名律師之一。在風雨飄搖的年代,他就讀于南洋模范中學,繼而考入震旦大學法律系。1951年畢業之時,新法尚未確立、舊法逐漸瓦解,法學一度被邊緣化,法學青年前途渺茫。
同年,單聲踏上了去往法國求學的旅途,依靠公立學校免學費制度與獎學金解決經濟問題。只用兩年零三個月的時間,他于1954年在巴黎大學獲得國際法博士學位,隨后進入倫敦大學研究所做國際公法研究。然而,研究員職位沒有工資,由于簽證的限制,單聲也無法打工補貼家用。“英國的生活費很貴。獎學金也不夠用。” 彼時他已成家生子,微薄的收入不足以支撐一家人的生活。兩年后,單聲因經濟拮據離開學術界,從此踏入商界。
![]()
1954
7
月,單聲取得巴黎大學國際法學博士學位。(
來源:泰州市僑聯
從理性的學術世界轉身走入競爭激烈的商場,對多數人來說意味著斷裂,而他卻又一次走到了頂尖位置。他在進出口貿易與地產投資均有建樹,以西班牙羅塔海灣項目最為出名。他曾于西班牙羅塔小鎮購入20多萬平方米的荒蕪海灣,龐大的沙地并不帶來任何收益,也因此被人不理解。直到30年后,隨著旅游產業崛起,羅塔成為西班牙陽光海岸的一部分,這塊地產快速增值超過五千倍,也讓他成為早年海外華商中的傳奇人物。
![]()
單聲和他的家人。(來源:泰州發布
1967年,英國政府邀他回英定居,他移居倫敦。一次偶然,他路過一棟古老的圓頂洋房,被那特殊的屋頂吸引, “要是能在里面唱京戲,聲音一定很好聽。”他寫信給房主,表達想買下的愿望。幾年后的某一天,他接到房主的來電:“我也愛音樂,這房子如果要賣,只賣給你。”房東出價極低的價格,他最終買下這棟房子。后來專家告訴他,那是英國畫家埃德溫·朗的舊居。自此,這棟花園洋房成了他的“心安之所”。
商道之外,僑心為公
財富之上,見人格局,單聲個人的成功并未止于自利。當他回到英國定居,他開始了同英國僑界的接觸,很快成為英國華僑協會會員。單聲的慷慨大方、對華人公益事業熱情。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單聲開始被英國僑界推舉為領袖。1986年,他當選英國華僑華人協會會長。工作涉及海內外議題,眾聲喧嘩、意見紛呈。多年的從商經驗讓他積極聽取各方意見,努力中和不同的立場,將商界的智慧帶入僑界。
單聲從未遺忘故土,他不善于高調,擅于行動,將對家鄉的情義化作一代年輕人的教育之路。上世紀九十年代,單聲兩次偕夫人回江蘇泰州商談辦學及落實房產之事。1998年,單聲將政府發還的祖宅通過泰州市政府捐贈給大浦小學,作為孩子們的課外活動場所。2008年,他設立泰州市單聲教育獎學金基金,獎勵家鄉生活貧困的優秀學子。
![]()
單聲出席泰州市單聲教育獎學基金會成立揭牌儀式。(
泰州市僑聯
他更有全國視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和法籍華人汪淑芬女士聯手創建了歐洲華僑教育基金會,致力于在國內扶貧助教,先后在國內創辦了十七所希望小學。汪女士去世后,他曾許下心愿:再建百所學校,其中50所設于“西部大門”重慶。在西北,他積極在歐洲華僑華人社團聯合會上倡導“母親水窖”公益活動,讓更多西北家庭喝上干凈的水。單聲向中國花錢出力從不含糊,通過物質捐贈反哺社會,讓物質發揮更大的功用。
華社募捐、留學生救助、社團整合、地震捐獻、奧運場館修建,處處有他身影。他的捐贈跨越地域、行業、時代,那是源于對國家整體命運的關注。那些年,身兼數職的單聲,每年都要抽空回國開會六七次之多,往返機程一飛就是十幾個小時。他堅持坐經濟艙,說起話來依然聲震屋瓦。
![]()
2010
年,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與旅英僑領單聲會談,討論玉樹地震災區募捐事
宜。(
來源:中國駐英國大使館
法學歸位,以理遏獨
盡管遠離了法學研究,但學問,終會找到它的歸宿。單聲一直有一個“祖國統一”的心愿,“1999年,我到香港參加一個兩岸問題座談會,當時看到臺灣的代表們比我們想要和平統一的心情還要迫切。” 等他回到英國,立刻就發起成立了全英華人華僑中國統一促進會,他開始頻繁地寫文章,積極到世界各地演講,號召以法理反“獨”促統。那一年他已七十高齡,卻依然奔走四方。
民進黨上臺后,推動“臺獨”的立場逐漸公開化,在國際宣傳中,他們嘗試援引國際法中的“民族自決權”為臺灣“獨立建國”尋求正當性。國際法正是單聲曾經的研究領域,2004年5月,單聲作為全英華人華僑中國統一促進會會長,在溫家寶總理訪英座談會上直言: “我們對臺灣雖暫時沒有治權,但有主權。有主權的地方就有法權。” 他提議以立法的方式,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總理和外長聽了都鄭重說,“以法遏獨”是個好的建言。10個月后,全國人大便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成為遏制“臺獨”、促進祖國統一的重要法律武器,為促進祖國統一和實現民族復興奠定了歷史性的堅實基石。
![]()
單聲與溫家寶握手。(來源:
泰州市僑聯
![]()
2004
年,
單聲在全球華人華僑促統會上。(
來源:華人之窗
單聲將法律學識化為國家治理的現實力量,即使遠離法學,也終有一日將學識派上了用場。2011年2月國務院僑辦主任李海峰赴英訪問期間,專程登門看望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對他說“在祖國統一大業方面你的作用不可代替。”
守護文物,歸還故土
業余,單聲愛好收藏各種中國古董文物,據單聲的親友介紹,單聲平日生活并不揮霍,他大量財富都用于收集散落海外的中國古董。 “他表示,鴉片戰爭以來祖國流失在海外的文物珍品太多了,他的畢生愿望,就是想把它們再買回來,買回多少是多少。”
如今,我們可以在他江蘇泰州的老家,看到這些稀世珍品。2011年10月18日,82歲的單聲攜夫人回到泰州,為單聲珍藏文物館正式揭幕。館中展出他捐獻的300余件珍貴文物,包括張大千、齊白石書畫,象牙雕、翡翠臺屏、黃花梨屏風……這些藏品,他在海外收購、修復、守護數十年。
文物回運過程一波三折。英國海關要求提供數百件收據,泰州方面憂心如焚,而他竟有將幾十年前的拍賣單據一一保存完好,順利保證文物回歸。29箱文物跨越半個地球,最終安放在泰州東進西路109號。門楣上,是他親題的四字:“勤學愛國”。
![]()
單聲在江蘇省泰州市單聲珍藏文物館給大家介紹館藏文物。(
來源:今日中國
2024年,又有28箱珍貴文獻捐回文物館。單聲將財富變為文物,回流到中國。他用具體的方式,重新連接了散落的中華片段。
尾聲
許多人聽說單聲的名字,是從一部以他為主角的紀錄片。紀錄片的評論里有人提到,單聲的人生仿佛過于順利。但一個人一生的重量,不只來自苦難的磨礪,也來自長期的自持。
![]()
紀錄片《單聲》海報。(
來源:網絡
在漂泊歲月里,他從無到有,在異鄉語言與制度的夾縫中摸索出一條路;在海外的紛爭與沉默中,他堅持發聲,把個人的學問與祖國的命運連在一起。單聲是那個時代極少數“以法為學,以商為業,以國為志”,將商業、法律和愛國結合起來的人物。他以學識立身,以商業筑基,以行動守信。
在他離開家前往法國求學之前,父親用毛筆寫下《送子遠行書》贈予他:“不做無業,早起早臥,空閑看書,愛國愛家”,單聲用行動踐行父親的教誨。紀錄片里,白須冉冉的單聲常在倫敦的花園里寫書法,他筆下的字飽滿沉穩,有浩然正氣。
![]()
單聲手書毛筆字 “祖國統一” 。(
來源:泰州市僑聯
從泰州的青石板,到巴黎的課堂、羅塔的海岸、倫敦的屋頂,他跨越了大半個世紀的地理與精神疆界。他用一生證明,“身在海外,心歸中華”。單聲先生一生淡泊名利,謙遜溫厚,德高望重,深受海外僑胞的敬仰與愛戴。他的精神將永遠銘刻在廣大僑胞心中,他的事跡將激勵僑胞為中華民族復興與國家統一而不懈努力。
(歐洲時報)
編輯:dou
(轉載請注明微信公眾號“向東向西eastwest8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