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本科四年、大專三年的學制設置里,常有“在校學習兩三年,最后一年赴崗實習”的安排,這讓不少人產生疑問:既然不在學校上課,為何仍需繳納學費?事實上,這一設置并非“不合理收費”,而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環節——前兩三年的理論學習為學生筑牢知識根基,最后一年的專業實習則是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關鍵階段。
![]()
高校不僅會為實習生配備專屬指導老師,提供行業實操指導,還會同步推進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的輔導,確保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專業的理解,為步入職場做好銜接。
這種“理論+實踐”的培養模式,在醫學專業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對醫學生而言,課本上的解剖學、病理學知識固然重要,但治病救人更需要扎實的實操能力與臨床經驗積累。一名能讓患者信任的醫護人員,不僅要熟知理論知識,更要熟練掌握問診、查體、操作儀器等技能,而實習正是醫學生從“書本”走向“病床”的最佳過渡。
通過在醫院各科室輪崗實習,醫學生能全面熟悉醫療系統運作流程,清晰認知未來的工作職責與內容,提前適應醫療行業的高強度節奏,為正式入職后的救死扶傷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眾所周知,醫療行業沒有“輕松的崗位”,無論是急診室的爭分奪秒,還是病房里的細致護理,都需要從業者投入全部精力。選擇醫學專業,本質上是選擇了一份需要熱愛與奉獻的職業——唯有懷揣對生命的敬畏、對醫療事業的熱忱,才能在日復一日的高強度工作中堅守初心,用畢生所學為患者解除病痛,扛起“健康守護者”的責任。
![]()
然而,近期一位自稱“純真小女孩”的醫學生,卻因實習期間的不當言行引發全網爭議。據其社交平臺分享,在泌尿外科實習時,她被要求為患者進行尿道口消毒操作,這本是醫學生實習階段的基礎訓練內容,也是未來從醫后可能涉及的常規工作,但她卻明確拒絕,還理直氣壯表示“大概率不會從事醫療行業”,甚至用“爽”字形容自己的拒絕行為。這種態度不僅違背了實習的初衷,更暴露了對醫療職業的不尊重。
醫學生的學習從無“重點可言”,正如授課老師常說的“病人不會按照考試重點生病”,從基礎的生理病理到復雜的診療方案,每一個知識點都可能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必須全面掌握、爛熟于心。
實習中的每一項操作,無論是基礎的消毒護理,還是輔助診療,都是將理論轉化為實操的必要訓練。若因“個人喜好”拒絕基礎操作,本質上是對職業責任的漠視,更是對患者健康的不負責——醫療工作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可能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引發風險。
面對網友的質疑,該女生還以“實習沒有工資”為由反駁,認為“沒工資就可以不干活”。但事實上,醫學生實習的核心價值并非“賺取薪酬”,而是積累寶貴的臨床經驗、提升實操能力。
![]()
這段經歷能讓他們提前適應醫療場景,學會與患者溝通、應對突發狀況,這些“無形的收獲”遠比短期工資更有價值。更重要的是,實習是高校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獲取畢業證的必要條件,并非“可做可不做”的選擇——若想順利畢業,就必須認真完成實習任務,而非以“不從事該行業”為借口逃避責任。
大眾對醫護人員的尊重,源于他們始終將患者健康放在首位,愿意放下“個人體面”,直面工作中的苦與累:我們見過累到在走廊靠墻睡著的醫生,見過為臥床患者清理污物、毫無怨言的護士,正是這些“不那么光鮮”的瞬間,彰顯了醫療職業的溫度與擔當。如果每一位醫學生都像該女生一樣,因“覺得麻煩”“不想做”而拒絕基礎工作,醫院將失去應有的責任與溫情,患者與家屬也會失去安全感。醫療場所需要的是嚴肅認真、心懷敬畏的從業者,而非任性矯情、漠視責任的“旁觀者”。
其實,“勸人學醫,天打雷劈”的調侃,背后藏著對醫療行業艱辛的認知。選擇醫學專業,不僅需要熱愛與奉獻精神,還需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與心理承受能力——既要扛住長期學習的壓力,也要適應工作中的高強度與高風險。
因此,對于有意報考醫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提前做好職業規劃、理性評估自身適配度至關重要:若發現自己無法接受醫療工作的特殊性,或難以承擔這份責任,不如盡早調整方向,選擇更適合自己的領域。這既是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也是對患者的生命健康負責——讓真正熱愛醫療事業、有能力扛起責任的人留在崗位上,才能讓醫療行業始終充滿溫度與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