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發出后,收到了大家不少反饋,首先大家也更喜歡獨立小視頻的形式,畢竟這樣利用碎片時間翻看起來更方便,那我們就延續使用。
然后不少家長提問是否可以跨年級觀看,我是這樣想的:優先看孩子所在年級知識板塊的內容;感興趣的接著往低年級看,比如四年級的孩子可以再體驗一、二、三年級的活動;如果孩子特別感興趣想挑戰,看高年級的也未嘗不可,但因為孩子的認知和理解能力都沒有到位,高年級我設計的又都是很有深度的問題,孩子看了可能也是個皮毛,體會不到更深的意義。另外我在錄制時,針對不同年級的孩子,處理方式和語速可能也會有所變化。
錄制時我都采取了最普通的方式,也是孩子平時在學校接觸最多的,沒有過多的動畫,就是純數學的內容,也是上課時老師帶著學生經歷數學分析的過程。也會在做題的過程中和大家分享一些做數學題的好習慣,比如這次視頻中會提到的舉例子、列表格等。
下面開始我們第二本書的精讀,如果大家有疑問、有建議或相關經驗分享,還是歡迎留言啊。
在孩子們認識了數字之后,我們迎來了第一個對數字進行“分類”的機會——《奇數和偶數》。這本書看似簡單,卻是孩子構建數感和邏輯感的關鍵一步。它教會孩子的,不僅僅是哪些數是奇數、哪些數是偶數,而是建立一種成對分組的數學觀。
![]()
在開始共讀前,我們依然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
1.您的孩子能判斷一個數是奇數還是偶數(一般低年級孩子習慣說單數和雙數,五年級課本上才正式出現奇數偶數的說法,本質一樣),但他的判斷是依賴于“背口訣”(看個位),還是真正理解“能否分成兩個一樣多的隊伍”?
2.他是否意識到,奇偶性就像給數字世界制定了性別,這種最基本的分類,能幫助我們預測計算的結果,甚至解決看似復雜的難題?
如果答案不確定,那么這本書的精讀將至關重要。我們將一起,把數的奇偶性從一個孤立的知識點,升華為一個有力的數學工具。
對應“數的特性”與“探索規律”部分相關知識,針對低、中、高不同年級的孩子,可以通過本書解決三大核心問題,我在文中都列出了相對應的知識點,孩子學過相關知識后,隨時可以拿出這本書再次閱讀,不同年齡,不同認知,他們讀這本書的收獲也是不同的,閱讀后,就可以跟著我一起來做這些活動或相關討論了。
1. 分組思想→奇偶的本質(能否2個2個平均分)
2. 運算規律→奇偶的穩定性(奇偶性在加減乘除中的規律)
3. 應用建模→奇偶性的工具性(利用奇偶性解決實際問題)
一、低年級(1-2年級)
從“成雙成對”到“公平分配”,初識奇偶
課本鏈接:
一上《數的認識》(在數數、認識數的基礎上引入數的特性)
核心任務:
通過身體、實物操作,深刻理解“成雙成對”即為“偶”,“孤零零一個”即為“奇”。
深度精讀活動:
1
“身體奇偶”大偵探:
任務:找一找身體器官哪些是偶數,哪些是奇數。眼睛(2)、耳朵(2)、手(2)是偶數;鼻子(1)、嘴巴(1)是奇數。
討論:為什么大自然給我們的大多是“偶數”?(引導思考對稱、平衡與穩定性)你能找到身體上“奇數”的例子嗎?
與課本鏈接:將抽象的數與孩子最熟悉的身體聯系起來,完成最直觀的數與物的對應。
2
“分糖果”游戲:
任務:給出具體數量的糖果(如5顆、6顆),讓孩子嘗試將它們平均分給兩個玩偶。
操作:能正好分完,就是偶數;最后總會剩下一顆,就是奇數。
討論:在分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引導說出:偶數是好朋友手拉手,奇數是總有一個落單)。
與課本鏈接:這是除法和余數思想的萌芽,讓孩子在操作中理解平分與剩余,為未來學習除法意義打下基礎。
二、中年級(3-4年級)
奇偶的運算規律與邏輯推理
課本鏈接:
四下《運算定律》及《探索規律》
核心任務:
發現并總結奇偶數在加減乘運算中的規律,理解這種規律的必然性和工具性。
深度精讀活動:
1
“奇偶運算”密碼本:
任務:制作一個“奇偶運算密碼本”。
操作:通過大量舉例,讓孩子自己歸納:
加法:奇+奇=偶,偶+偶=偶,奇+偶=奇
深度討論:為什么“奇數+奇數”會變成偶數?(兩個“落單”的合在一起,就能組成一對)
與課本鏈接:此活動將具體的數字計算,提升為對“數性”的推理。這是孩子第一次接觸“不完全歸納法”和“數學證明”的雛形。
2
“不開燈也能判斷”的推理游戲:
場景:教室的燈一開始是開的(偶數狀態),先后進來3個同學(每人按一下開關),請問最后燈是開是關?
任務:不畫圖,不模擬,直接用奇偶性推理。(3是奇數,開關按奇數次,狀態改變,故原來是開,現在變關)
與課本鏈接:將數學規律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建模思想”。這為未來學習用字母表示數、函數思想埋下伏筆。
三、高年級(5-6年級)
奇偶的本質與應用,邁向數論之門
課本鏈接:
五下《因數和倍數》
六上《數與形》
核心任務:
從“整除”角度重新定義奇偶,并運用奇偶分析解決經典數論問題,體會“數形結合”。
深度精讀活動:
1
“奇偶性”的數學身份證:
任務:為奇數和偶數下一個數學定義。
操作:引導孩子用“能否被2整除”來定義。偶數 = 2×n,奇數= 2×n + 1。
深度討論:0是奇數還是偶數?(0能被2整除,2×0=0,所以0是偶數。這是對0意義的再次深化,糾正“偶數必須比0大”的生活化誤解。)
與課本鏈接:將奇偶性徹底納入“因倍數”的知識體系,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
2
硬幣翻轉挑戰:
任務:在一個3×3的棋盤上隨機擺放硬幣。每次操作可以翻轉一整行、一整列或一條對角線上的所有硬幣。目標是讓所有硬幣都正面朝上。這可能嗎?
操作:畫出3×3網格,用硬幣或畫○×進行多次嘗試。
引導孩子觀察:四個角上的格子,在所有的翻轉操作中,每個角格分別屬于哪幾種操作?(一行、一列、一斜線)。
關鍵發現:每次翻轉操作,都會同時改變偶數個角格(0個、2個)的狀態。
邏輯推理:因此,無論進行多少次操作,四個角格中,“正面朝上”的硬幣數量,其奇偶性永遠不會改變!(原來是偶數個就永遠是偶數個,原來是奇數個就永遠是奇數個)。
最終結論:所以,如果一開始,四個角格中正面朝上的硬幣是奇數個,那么無論你怎么翻,都不可能達到全部朝上的目標!
與課本鏈接:這是“數形結合”與“邏輯推理”的結合,它讓孩子看到,一個簡單的奇偶性,竟能成為判斷“可能”與“不可能”的法則,極大地提升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當我們合上《奇數和偶數》這本書,我希望孩子帶走的,不僅是快速判斷的能力。
更希望的,是這三顆種子的萌芽:
第一顆,是“分類”的種子——讓他們知道,尋找事物的共同特征并進行分類,是研究復雜世界的起點。
第二顆,是“規律”的種子——讓他們相信,數學的魔力在于,一旦掌握了底層規律,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第三顆,是“推理”的種子——讓他們體驗,不依靠繁瑣計算,僅憑邏輯就能斬斷亂麻、證明“不可能”的思維快感。
當孩子開始習慣用“奇偶性”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成對分組”的思路去分析問題,他們便完成了一次關鍵的思維升級。這便是從算術走向數學思維的第一步真正飛躍。
在未來的數學世界里,無論是神秘的質數、巧妙的數論,還是計算機的二進制語言,都需要孩子從奇偶性思維出發,理解更復雜的數學語言。

![]()
朋友周五帶孩子來清邁找我們玩,正好箱子有空地兒說可以幫我帶些東西,于是,我需求的第一優先級就是漢聲數學(我家有兩套,一套硬殼的,一套平裝軟皮的蒲公英數學圖畫書,帶了不占地方那套)。
![]()
小七現在只有兩個課外班,線下的滑板課一周兩次,還有個線上的有道圍棋。曾經數學我想自己偷懶,給他報了新加坡數學,結果他上了一段時間,堅決不上課,我就給停了(此處羨慕那些喜歡上課的孩子);
但語言和邏輯,是我認為最重要的基礎能力。語言掌握的詞匯量大,可以自己讀書,從書中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而邏輯是一切知識學明白的基礎。邏輯的提升,不是靠數學科目的盲目提前學灌輸進更多的知識,而是基礎知識點更多的思考,更深的拓展(我還入手了好幾個全系列的啟蒙課,但看完依然不知道怎么用,就幻想等小七年齡大一些他自己看試試)。
不會引領,是家長想輔助孩子數學學習所遇到最集中的問題(數學真沒有英語好帶),但在小周老師這系列基于漢聲數學的課程,我又覺得自己行了。對應年級的知識點,直接具象為一些數學游戲,還寫的非常清楚,我帶著玩就行了。讀書后,用這些游戲加深理解,和校內學習結合且不重復不沖突,簡直是太完美的選擇。
小周老師出的這個《漢聲數學精讀》系列,是完全可以當付費課程的內容,希望大家千萬不要因為免費,而忽略它的價值。
Read More
育兒干貨I好物分享I誠意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