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看似遙遠的技術會議,卻讓德國的神經徹底繃緊,釜山,中美握手言和,AI和電動車合作寫進新聞頭條。
而萬里之外的柏林,總理默茨在鏡頭前罕見地提高了音量:“不能讓美國和中國決定技術和未來,”這番話背后,不只是外交的焦慮,更是工業的哀鳴。
德國,這個曾靠“工業4.0”傲視全球的制造強國,如今卻站在了“去工業化”的十字路口。
![]()
能源割喉
德國制造業為何被輕易擊敗,答案藏在那條被炸的北溪管道里,自從2022年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毀,德國的能源命脈就像被一刀切斷,如今天然氣幾乎歸零。
俄羅斯直接點破:德國的“斷氣”是戰略誤判,天然氣斷供帶來的,不只是家庭取暖的冷清,更是整條產業鏈的斷裂,數據顯示,2021年到2024年,德國天然氣價格翻了兩倍,工業用電價格漲幅超過200%。
這種成本暴漲,讓德國的化工、鋼鐵、機械等傳統強項紛紛叫苦,氨生產被削減,鋼鐵廠減產,連百年企業海瑞克也把生產線搬去了越南。
![]()
德國金屬工業工會的調查顯示,近一半企業對未來信心不足,員工更是有一半怕被裁,能源本該是工業的血液,如今卻變成了沉重的包袱。
更滑稽的是,德國一邊高喊綠色能源,一邊卻從法國進口核電;一邊拆核電站,一邊在總統府熄燈省電,連市民都開始洗冷水澡,這種“節能自救”不僅沒能挽救制造業,反而像是在用創可貼裹住斷裂的骨頭。
能源危機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德國“去工業化”進程的起點,當基礎成本高到撐不起機器轉動,企業自然會“用腳投票”,而這場遷徙,還遠未結束。
![]()
芯片斷供讓德國車隊“熄火”
如果說能源是德國工業的“血”,那芯片就是“神經”,如今這根神經,也斷了,2025年,荷蘭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突然接管了中資背景的安世半導體。
這家企業70%的產能在中國東莞,德國車企長期依賴其功率芯片,中國則應對性地要求芯片出口以人民幣結算,歐洲供應鏈頓時告急,德國汽車行業的“芯片荒”再次爆發。
中國芯片在中國新能源上高達50%,并效率高,價格相對來說便宜,只要不使用中國芯片,光是德國的庫存是撐不了一個月的,可想而知這會對德國造成多大的損失。
![]()
芯片危機不僅卡住了生產線,也撕開了德國汽車業的技術短板,而外部壓力也沒閑著,特朗普政府時期提高了對歐盟汽車的關稅,從2.5%一口氣拉到15%,這讓大眾一年多出50億歐元的成本,利潤被硬生生削去一大塊。
德國汽車工業一向是“技術+品牌”的代名詞,但在電動化、智能化時代,芯片成了決定成敗的關鍵,技術依賴已經不只是風險,而是現實的“黑洞”,德國想“去風險”,卻先被風險吞了個干凈。
在美中之間迷失方向
德國工業的危機,不只是能源和芯片的問題,更是政策的反復打擺子,默克爾時代,德國在中美之間扮演平衡木選手。
![]()
她知道,德國靠出口活著,離不開中國這個大市場,如今這種中立被打破,政策開始“左一下、右一下”,結果連企業都看不懂方向了。
美國推出《通脹削減法案》之后,各種補貼砸下來,德國企業眼也不眨就把工廠遷了過去,德國對美投資暴漲三倍,達到157億美元。
而另一方面,德國企業對中國的投資也沒停,西門子、寶馬、巴斯夫紛紛加碼,巴斯夫更是在中國湛江投了上百億歐元。
![]()
但市場并不總是溫柔的,大眾在華銷量跌了7.2%,奔馳更慘,接近20%,和比亞迪一比,人家前十個月賣了370萬輛,德國車企只能望塵莫及。
更讓德國商界尷尬的,是外交口誤帶來的連鎖反應,外長瓦德富爾一句關于臺灣的表態,直接導致訪華計劃泡湯,商界代表團臨時退團,這讓不少企業抱怨:“我們是做生意的,不是搞意識形態的。”
默克爾早就警告過:“對華脫鉤是政治自殺,”如今看來,這句話越來越像是一句預言,德國在中美之間的平衡被打破,結果是不知道向東走還是向西走,企業只能自己找出口。
![]()
柏林議會甚至再次討論是否重啟“北溪2號”,這個被政治凍結的項目,如今又被擺上臺面,說明德國開始意識到:不能總靠別人輸血,得學會自己造骨頭。
德國的焦慮,不只是自己的事,能源斷供、芯片卡脖、政策搖擺,三重打擊下,德國的工業體系正經歷一場“骨折式”轉型。
2024年名義GDP增長了1342億美元,但扣除通脹后的實際增速卻是負的,這不是什么經濟奇跡,而是一種“虛胖”。
![]()
呂根島七位市長最近聯名發信,說“切斷俄氣是錯誤的路,但已經回不了頭”,這封信像是一記耳光,打在過去幾年的政策臉上,德國本來想做“綠色先鋒”,如今卻成了“被動節電”的典范,這不是轉型,而是退步。
歷史像在開一個沉重的玩笑:二十年前,德國靠俄羅斯能源和全球市場崛起;二十年后,這些優勢一個個變成了包袱,在大國博弈的棋盤上,德國不再是棋手,而更像是一顆被推動的棋子。
問題的關鍵也許不在于德國能不能造出芯片、挖出天然氣,而在于它有沒有勇氣重新定義自己的戰略方向,大國之間的牌局還會繼續,但德國是否還有機會重新入局,現在看來,留給德國坐著觀望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
信息來源:
丁純:歐洲企業“在中國為中國”背后,有哪些耐人尋味的考量?
2025-11-03 10:03·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