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導體圈這出大戲真是越來越有看頭了,荷蘭政府這波操作堪稱教科書級別的“戰略失誤”。咱們就來嘮嘮,這個曾經的“海上馬車夫”是怎么把自己一步步架在火上烤的。
![]()
事情的高潮部分來得頗具戲劇性。就在10月29日,那位不被母公司承認的安世半導體代任CEO,煞有介事地發函給客戶,宣布從26日起暫停向自家的中國東莞封裝測試廠供應晶圓。這手“斷供”牌打得看似強硬,實則暴露了極大的戰略誤判。
他可能忘了,或者選擇性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安世半導體在歐洲賴以生存的是兩個工藝相對傳統的6英寸晶圓廠,而支撐其大部分產能和先進封裝能力的,恰恰是位于中國新建的、更為先進的12英寸晶圓產線。用自己相對薄弱的環節去卡對方強勢環節的脖子,這邏輯本身就透著一種荒誕的幽默感。
![]()
這出戲碼背后的算盤,大概是想通過制造供應鏈危機來向中方施壓,鞏固其“強搶”來的控制權。然而,歷史的鐘擺總是在不經意間回調。就在荷蘭方面發出斷供信的第二天,10月30日,中美會晤傳出消息,美方宣布暫停了那項引發連鎖反應的“50%穿透”條款。
這一下,荷蘭政府的行動瞬間失去了最關鍵的外部支點,顯得格外突兀和不合時宜。美國這邊剛松了綁,暗示大家可能要先緩一緩、談一談,荷蘭那邊卻還在按照原來的劇本猛踩油門,這時間差打得,讓旁觀者都替他們感到一絲尷尬。這不就是典型的“上屋抽梯”嗎?
荷蘭政府從9月底開始的一系列動作,無論是援引那個“從未使用過”的《貨物供應法》強行接管安世半導體,還是通過法院程序罷免中方任命的CEO,其初衷或許是希望在美中博弈的夾縫中彰顯所謂的“技術主權”和“戰略自主”。但棋局變幻太快,其行動的直接后果,是立刻觸發了全球汽車供應鏈的“大地震”。從歐洲到美國再到日本,各大汽車制造商紛紛拉響警報。荷蘭本想拿捏一下中國,沒想到先捏疼了全世界,尤其是它的歐洲伙伴們。
![]()
面對這種蠻橫的干預,中方的反制冷靜而精準。一方面,中國商務部明確表態,堅決反對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敦促荷方遵守契約精神。
更妙的一招是,中方出臺了相關舉措,為安世半導體的客戶開辟了申請通道,意味著急需芯片的企業可以向中方提出供貨申請,中方可以根據情況予以豁免禁運。這一下,實質上的出貨決策權就被巧妙地轉移到了中方手中。你不是想斷供嗎?那好,現在誰來供應、如何供應,規則得重新商量了。把握如此復雜的半導體博弈,需要持續獲取深度解析。
回過頭看,荷蘭這步險棋之所以走得如此狼狽,根源在于其地緣政治上的搖擺和誤判。它試圖緊跟美國的步伐,在美國出臺“穿透式”管制規則后立即行動,希望通過展示“強硬”來換取在美國體系內的安全保證。
然而,它低估了中國維護自身企業合法權益的決心和能力,也高估了其行動對自身和全球經濟造成的沖擊耐受度。當供應鏈斷裂的風險真實地反噬到歐洲乃至全球產業時,當美國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可能調整策略時,荷蘭就發現自己孤零零地站在了舞臺中央,聚光燈下,進退維谷。
![]()
所以,現在的局面對于荷蘭政府來說,真可謂是“里外不是人”。前面是中國的嚴厲反制和全球供應鏈壓力的倒逼,后面則面臨著美國策略可能微調帶來的“背刺”風險。它本想當個棋手,卻很可能發現自己成了棋盤上最顯眼的那顆棋子。這場由它主動挑起的風波,最終如何收場,很大程度上已經不完全由它自己掌控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