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經故事會 郭曉
最近十年,拼多多和字節跳動,是中國最為成功的兩個公司。
從一包1.99元的樂事薯片拼購開始,拼多多用十年時間,將自己做到了中國TOP3電商平臺,全球第五大零售企業,而取得同樣的GMV,全球商超一哥沃爾瑪用了70余年。
更令人驚嘆的是這家年度營收接近4千億元的公司,員工總數不到2.4萬人,合計人效比超過1666萬元/人,比谷歌還高出300萬/人。
拼多多為什么如此"神奇"?它取得這些成就的秘密都是什么?下一個新十年,拼多多如何完成從"極致"到"平衡"的過渡?
高聚焦
"外賣大戰"、"即時零售"、"AI",近乎是2025年中國最熱的三大風口。它們之所以火熱,不僅有萬億市場的宏大敘事支持,更有巨頭近距離貼身肉搏的刺激。
然而,拼多多卻顯得"格外另類"。它幾乎"無視"了上述熱門概念,反倒像刺猬一樣蜷縮起來專注于"電商生態"。
二季度電話會議上,當分析師問及其他電商玩家加大即時零售投入對拼多多的影響時,公司聯席CEO趙佳臻如此回復到,"我們目前應對競爭的想法是把一個個具體的商家幫扶案例做好"。
不提宏大敘事、也不盲目追風、甚至主動給市場降溫、公開預警公司風險和挑戰等,"我們不認為這個季度的利潤可以持續,未來的波動依然會比較大"。
這些主動自砍一刀的另類行為,也是拼多多"低調"、"聚焦"、"長期主義"的外在表象。
在暢銷書《基業長青》中,作者總結出那些經久不衰的公司均遵循了"刺猬理念",即"像刺猬一樣,將復雜的挑戰簡化成一個簡單而核心的理念,并持之以恒地遵循它。"
![]()
對于拼多多而言,這個簡單而核心的理念就是高度聚焦于"低價電商"這樣一標簽上。
當友商在消費升級和下沉市場之間幾度搖擺時,拼多多只聚焦在"低價"這么一件事上。發起百億補貼活動,吸引五環內的白領為了實惠的蘋果產品蜂擁而至;削減中間環節,讓源頭直供終端;嚴控自己的員工規模,保持令同行望而生畏的人效比。
拼多多低價的大眾心智,至今沒有對手可以撼動。靠著低價這一核心戰略,拼多多用十年時間,積累了9億用戶,做到近2000億美金市值。
事必成
高度聚焦核心戰略,集中優勢資源出手,這也讓拼多多保持了極高的"命中率",幾乎出手必成。
從2015年業之間,嚴格來說,拼多多只做過三個大項目——分別是拼多多、社區團購多多買菜、以及跨境電商TEMU,無一例外,都做到了頭部位置。
高盛研報披露,拼多多主站的年度活躍買家數接近9億,GMV(年度總交易額)預計2025年將達到5.5萬億元,是第二大綜合電商平臺。
拼多多也是"人類商業史上第一家用10時間將GMV做到5萬億規模的零售公司",而它的前輩沃爾瑪用了70年,亞馬遜則用了25年。
多多買菜自2020年8月份成立以來,一直是頭部社區團購玩家之一。今年6月美團優選收縮后,多多買菜更是成了行業僅存的碩果。
要知道,美團已經是效率怪獸了,多多買菜在效率上,卻讓美團優選也甘拜下風。
據悉,截至二季度,多多買菜已覆蓋全國70%的行政村,構成了一個廣泛的農產品上行網絡。另據晚點報道,自美團優選退出后,多多買菜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試點"自建前置倉 + 第三方配送"的即時配送服務。
此舉預示著,隨著競爭對手的退出,多多買菜不僅擴大了原有下沉市場的優勢,還通過拓展服務模式的方式提升高線城市的滲透率。
多多跨境TEMU今年以來雖然挫折不斷,但其全球第二的排名絲毫未動。據"similarweb"統計數據,今年9月,TEMU的網站訪問量僅次于亞馬遜。
![]()
不僅如此,TEMU還成功完成了戰略轉型。
其一,其將美國市場的"全托管"模式多數切換為"半托管"模式。模式切換后,關稅將基于商戶的商品成本而非零售價征收,有效地將關稅對最終售價的影響從54%降低至13-18%的水平。
其二,在穩住美國市場的同時,TEMU還加速向歐洲和拉美等非美國市場擴張。其中歐盟的用戶占比目前已經超過美國,拉美則成了月活增長最快的市場。
TEMU被稱為"拼多多的海外版本",其殺手锏依然是"低價"。比如同樣一款手機殼,TEMU的售價僅為美元,亞馬遜的售價則為12.99美元,TEMU較后者便宜了近90%。這樣的低價例子不勝枚舉。
瑞銀分析師總結道:"Temu的低價優勢并不僅僅依賴于平臺補貼,而是建立在可持續的效率提升之上"。比如在產品采購環節,TEMU通過內部競價機制篩選出成本最低的商家,并剔除中間商環節。
而這正是拼多多主站成功的經驗復制。可以看出,不論是多多買菜、還是TEMU,"低價"、"高效"、"簡單"始終是貫穿其中的密碼。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以"用戶為中心"。
寵用戶
"飛輪理念"被視為亞馬遜成功的核心方法論。貝佐斯曾公開談到:豐富的選擇、便利和低價,強大的技術能力和數據化運營是驅動亞馬遜飛輪加速的三大支柱。
這三大支柱的"中心"就是客戶體驗。換言之,亞馬遜增加貨物的豐富性,提升購物的便捷性以及增強平臺的技術能力等,最終是為了提升客戶體驗。
而在拼多多,"用戶第一"的經營理念被推到了另一個極端。
2024年"618","被拼多多客服寵到"的話題一度登上社交平臺熱搜。該話題下,許多用戶分享了自己被"拼多多官方客服寵到"的案例。
比如一位用戶分享到"自己在拼多多買了一個某品牌的路由器,由于產品容易宕機申請換貨,但店家卻換不退。自己無奈尋找拼多多官方客戶介入,經過一周的斡旋,自己接受了直接換貨,平臺賠付200元無現金紅包的方案,這比直接退貨更劃算的方案"。
另一位用戶分享到"自己買了一件內衣,帶污漬要求退貨,被商家說是我弄臟的,協商無果。最后找到拼多多客服,一個下午就解決了,不僅效率高還態度謙和"。
據悉,為提升用戶的購物體驗,拼多多除了在上述售后環節下足功夫之外,還針對售前、售中做了許多服務優化。
比如拼多多主站將售前階段的店鋪5分鐘內回復率不能低于70%,提升到了3分鐘回復率不低于80%。在售中環節,其將新疆、西藏等邊遠地區升級為"包郵區",并將絕大部分品類從支持72小時發貨,升級至支持48小時發貨。
這些服務優化彌補了拼多多在物流時效上的短板,明顯提升了客戶的購物體驗。
而"寵用戶"的策略也在多多買菜與TEMU上得到了延續。
比如針對上班族沒時間的痛點,多多買菜今年在部分高線城市推出"送貨上門"服務。
而在TEMU上購物,海外用戶也能享受到"僅退款"優待,不過前置條件是商品質量問題以及退貨運費高于商品價值等。
卷商家
"卷商家",成了"寵用戶"的副產品。
2023年3月25日,剛上線的拼多多自營店"多多福利社"很快被爆單,不過多數訂單很快遭到 "僅退款"處理 ,同時還伴有惡意差評和對客服的辱罵。
幾天后,拼多多的許多"百億補貼"品牌商家也遭遇類似攻擊,許多商家為避免被"集中惡意下單"被迫關店歇業。這就是著名的"拼多多炸店事件"。
![]()
"炸店事件"的始作俑者是拼多多于2021年推出的"僅退款"政策。該政策要求"平臺允許消費者在不退貨的情況下獲得退款",本來旨在優化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后來卻演變成部分"羊毛黨"白嫖拼多多商家的裂縫。
一位拼多多商家稱:曾有一位消費者在自己拼多多商鋪里購買一雙約500元的鞋子,購買后僅僅因為"有些打腳"選擇僅退款,拼多多客服竟然同意了該訴求,導致自己損失很大。如果批量出現這些僅退款訂單,自己的生意就沒法做了"。
而除了羊毛黨對拼多多商家的"合理"白嫖之外。拼多多對商家的高頻罰款也是釀成"炸店"惡果的另一大元兇。
據悉,拼多多對商家的罰款細則分門別類,且十分細致。比如:商品未在48小時內發貨,或上傳單號后24小時無攬收記錄;再比如售后環節中,商家未在48小時內處理退款申請;還有商家為套取平臺補貼的虛假交易行為,拼多多更是處以"10倍"重罰。
這些罰款條例多數是合理的,是拼多多治理平臺生態與提升用戶體驗的必要措施。不過,一些過于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罰款條例,比如針對"商家消極回應用戶僅退款"的處罰,引發了商家的普遍不滿。
至今,在黑貓投訴上,商家對拼多多"隨意罰款"的投訴數量始終位于其投訴類型的前列。
"僅退款"在拼多多起勢之后,隨后蔓延至全行業,成為商家的集體噩夢。
直到今年年初,市場監管總局定調,認為平臺"僅退款"規則嚴重擠壓商家生存空間、助長低質低價競爭風氣,隨后約談主要電商平臺。
到了今年 4 月,僅退款正式告別電商行業。拼多多、淘寶、抖音、快手、京東等多個電商平臺宣布全面取消 " 僅退款 "。
作為電商生態的重要兩邊,用戶體驗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透支平臺與商家的關系,過度犧牲商家的利益。
顯失衡
10月13日,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現身Apple Store官方抖音直播間,這一消息引爆社交媒體。
其實,蘋果對于拼多多的戰略價值,是遠高于庫克站臺的抖音的。
在拼多多百補頻道里,蘋果系列始終是標桿產品。蘋果幫助拼多多立起了百補的大旗,也幫助拼多多順利挺進了五環內。
今年9月,蘋果秋季新品同步上線拼多多百補頻道,最高直降1000元。不過上述優惠并不易搶,且部分用戶搶單后遭遇砍單,平臺解釋稱是"缺貨"所致。
缺貨背后,蘋果對于拼多多始終敬而遠之——蘋果官方旗艦店已經陸續入駐了天貓、抖音,但并沒有入駐拼多多。
而除了蘋果之外,耐克、華為、三星、小米、優衣庫、大疆等全球知名的消費品牌,均未在拼多多開品牌官方自營旗艦店,多采取"品牌授權"的方式曲徑通幽。
![]()
一位不愿具名的品牌電商負責人告訴《財經故事薈》:大牌直接入駐拼多多的風險仍然高于收益。一方面,大牌入駐拼多多會面臨品牌價值被拼多多"低價標簽"稀釋的問題。另一方面,拼多多的低價體系會擾亂大牌在其他正價渠道的價格體系,得不償失。
此外,該人士補充道,拼多多"重商品輕店鋪"的經營思路也與大牌重視粉絲積累,用戶復購的邏輯大相徑庭。
一位拼多多平臺的頭部水果商家,曾在多個水果品類拿下拼多多的Top3位置,但其開了4年的老店,粉絲數僅有區區8000多人。
也是因為老粉絲數量有限價值有限,所以他每上一個新品類,都會重開一個新店鋪。
"在拼多多主要是賣產品,而不是運營店鋪"。這位商家告訴《財經故事薈》,"第一不容易積攢起粉絲,第二不容易積累起品牌"。
大部分商家,難以在拼多多建立起自己的主陣地,一切要跟著平臺指揮棒走,這也是內卷的特征之一。
同樣復制拼多多模式的TEMU,在海外市場也遭遇了強監管風險。
比如,10月份,TEMU因涉嫌干預賣家定價、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遭到德國聯邦卡特爾局的調查。若查實,TEMU面臨著最高可處全球年營業額10%的罰款。
顯然,在完成了早期的"野蠻拓荒"后,TEMU也該兼顧"增長與合規"的時候了。
拼多多過去十年,打造了一個增長神話,但新的十年,它也需要大幅調整,從伴隨著"失衡"的極致,走向"平衡"的共贏,從一條河流豐沛為一片海洋,讓多元生態都能在此各行其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