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江區國有報廢固定資產集中處置信息化平臺大屏幕上,全區行政事業單位報廢固定資產的收儲、競價、處置數據實時跳動。“過去各單位自行處置,流程不規范、殘值難保障,還存在廉政風險。”區財政局資產科副科長諸裕坦言。2018年起,松江區創新推行國有報廢固定資產集中處置機制,委托區屬國企凈達公司統一收儲、平臺競價、全程監管。六年來,累計上繳處置收益1200余萬元,實現國有資產“退役”后的安全閉環與保值增值。
從分散到集中,制度創新堵住流失漏洞
在搬遷中的松江區行政服務中心舊址,凈達公司工作人員身著統一工裝、佩戴標識牌,正將一批未達報廢年限的資產轉運至應急倉庫。“這些資產經整修后,將轉入公物倉或試點進入二手市場,避免浪費。”凈達公司國有資產處置專管員張振國介紹。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這是松江區優化國有報廢固定資產處置的縮影。“各行政單位以前自己找回收商,處置過程往往類似‘賣廢品’,有時甚至要倒貼處置費。”諸裕介紹,改革前,全區500多家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處置存在三大難題:選擇服務商不規范、殘值評估不透明、堆放周期過長帶來安全隱患。
![]()
2017年,區社會福利院資產處置難題成為了改革契機。經區政府決策,2018年明確由區財政局牽頭,委托凈達公司開展集中收儲試點。2023年,在試點基礎上,區財政局聯合區機管局正式印發《松江區區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報廢固定資產集中處置實施細則》,從處置范圍、流程、職責、收入及監管五方面予以規范,特別強化了單位與處置方對資產名稱、數量的雙向確認環節,確保賬實相符、無一遺漏。
競價平臺+數字監管,全過程透明高效
在凈達公司辦公區,張振國正通過數字化管理平臺查看最新一批報廢固定資產的競價進展。“這套系統是2023年升級的,涵蓋數據看板、線上處置、服務商考核等模塊。”他一邊操作一邊介紹,“財政局可實時掌握進度,報廢單位能跟蹤處置狀態并對服務情況進行打分。”
其中,核心機制是2020年搭建的線上競價平臺。凈達公司通過資格預審建立處置服務商清單,每次競價前發布委托意向書,明確底價與資產信息;上海新城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作為第三方國企組織競價,系統按“價高者得”規則自動判定中標方。“競價截止前,所有報價信息密封,徹底杜絕泄露可能。”張振國說,“2023年系統優化后,實現信息化動態管理,全過程更加陽光透明,效率更高。”
攻堅急難愁盼,國企擔當化解基層難題
集中處置模式直擊基層痛點。這個暑期,東華附校積壓大量淘汰桌椅,影響開學準備,凈達公司加急收儲,在開學前完成清理;區內一幼兒園報廢幼兒床搬運難、無處堆放,工作人員逐層人工搬運;衛健委系統醫療器械專業性強,引入第三方評估后競價處置;街鎮積壓資產以中山街道為試點逐步推廣,解決長年堆放隱患。
![]()
![]()
“教育系統是最大挑戰,近200所學校分布廣、資產體量大、暑期任務集中。”張振國表示,公司堅持服務導向,彰顯國企責任與擔當,通過配備專車、避高溫作業、優化路線等方式保障進度,且始終做到“人走地凈”。
未來,松江區計劃將房屋資產及國企、集體資產納入處置范圍。“雖然后者不屬行政事業資產,但常有意向單位咨詢,我們愿共享成熟經驗。”諸裕透露。同時,將對未達報廢年限的損壞物品整修后,部分轉入公物倉復用,部分試點進入二手市場交易,進一步挖掘資產價值。截至目前,凈達公司已搭建500平方米應急倉庫,配備專用車輛和標準化隊伍,并通過資質提升強化處置能力。在當前財政“緊平衡”形勢下,這套集中收儲模式成為財政提質增效的生動實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筑牢資產安全底線。
記者:李諄諄
編輯:桂可欣 張小小
審核:周樣波 李于伯
上觀號作者:上海松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