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一段交警疏導
互聯網大廠 附近出現的
“夜高峰”擁堵視頻
引發(fā)網友熱議。
楊浦區(qū)大創(chuàng)智發(fā)展示范園區(qū)
擁有5000余家企業(yè),10萬員工。
每晚9點半左右,
超1萬名員工集中下班,
進出機動車超過3000輛。
晚9點“夜高峰”,
擁堵背后藏著什么?
帶著疑問,
記者走進這片“大廠三角區(qū)”,
探尋擁堵背后的真相。
記者實地調查:
“晚9點半打車報銷”
引網約車集中涌入
成園區(qū)擁堵核心誘因
記者實地探訪發(fā)現, 晚8點半后,就有網約車司機陸續(xù)在路邊停靠,甚至在車內休息等候高峰。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睡在車里的網約車司機
一位拿著數個手機接單的司機向記者解釋:“因為這里可以接大單”。這些“大單”分為兩類,一類是乘客提前一兩個小時下單的預約單, 起步價45元以上,即便僅五六公里路程,因可報銷乘客也愿高價預訂;另一類是 20公里以上的遠途單,價格超90元,司機保底能賺70-80元,且每天僅限搶兩單,不少司機將其作為當日收尾單。
司機為搶占接單位置早早停靠, 導致原本兩車道的馬路僅剩一條可通行,到晚9點15分左右,各網約車等候點已大排長龍,9點半下班高峰時,即時單與預約單車輛集中啟動接人,造成擁堵加劇。
![]()
記者調查發(fā)現,這一切的“夜高峰”擁堵的源頭便是互聯網大廠試行已久的制度: “晚9點半下班,打車全額報銷”,讓不少員工刻意耗到對應時段打車。
采訪當晚8點,李小姐剛完工便下樓打車, “現在基本晚上7點半就能走,但有的同事會健身、吃個公司提供的幾乎免費晚餐后,回工位耗到時間,就能蹭上打車全額報銷的福利。”她表示,晚9點半不僅打車要排四五十單,路上還很堵,但她也理解有的同事為了省錢,覺得等等也值得。
在許多互聯網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初期,加班是常態(tài),但隨著企業(yè)發(fā)展逐漸穩(wěn)定,并不需要加班到那么晚。受訪員工直言: “現在沒那么卷了,也沒那么多活要干。加班到晚8點就能干完,想到能全額報銷就再熬一熬了。”
不少職工建議,報銷規(guī)則應該根據實際加班情況來,這樣大家就不必為了卡晚9點半耗到這么晚。
勞動報調查觀點:
企業(yè)福利隨工作“迭代”
才能破解“晚9點夜高峰”之困
從企業(yè)的角度講,這一制度本是彰顯人文關懷、吸引人才的重要舉措,但其設計 缺乏彈性,也忽略了隨著實際工作發(fā)展要適應和變化——既未考慮員工工作強度差異,也未與工作效率掛鉤。這不僅無法真正解決員工的需求,反而助長了“磨洋工”的低效行為。
![]()
于員工而言,對“時間價值”的錯誤認知加劇了低效內卷的蔓延。部分員工為節(jié)省打車費,甘愿在公司耗1小時甚至更久,看似“省錢”, 實則浪費了陪伴家人、休閑放松的寶貴個人時間,也助長了“有福利不享就是吃虧”的不良風氣。
從社會視角審視,“晚9點夜高峰”這一反常現象的常態(tài)化,是職場文化中“時間崇拜”的畸形產物。長此以往, 部分企業(yè)容易將“加班時長”與“工作敬業(yè)精神”劃等號,“效率優(yōu)先”淪為“時長優(yōu)先”。
![]()
近些年來,互聯網大廠對員工的關愛也在不斷升級,比如說食堂、配套的健身設施等, 但這些福利和關愛,不應該成為一種困住員工的“牢籠”。希望企業(yè)福利能通過更科學的政策設計、更理性的個人選擇、更健康的職場文化, 讓福利回歸“服務人”的本質,讓時間回歸“創(chuàng)造價值”的本質。
勞動報記者(文/攝):莊從周、梁嘉蕾
圖片部分源自網絡
本期編輯:王冰鑫
轉載需注明出處
上觀號作者:申工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