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北京,不忘徐州與邳州】近期應邀參加了兩次徐州大v微博文化活動,一是紀念淮海戰役紀念碑建成60周年,二是徐州漢文化研討大會的微博熱議活動,我作為邳州唯一博主參加,真是身在北京,心在徐州與邳州!當然,也要感謝徐州媒體與邳州宣傳部門經常想到我,人,無論走到哪里,家鄉文化的印記總是抹不掉的,也應該為家鄉發展盡綿薄之力!
我的北漂生活真是花樣年華!
附文為參與博文,不出手則已,出手一定別開生面,我的微博被媒體轉發的可是老多了!所以,我必須站在邳州談徐州漢文化:縣域漢文化開發大有可為!
#漢文化的徐州故事#
#何以為漢和合共生 #
如何突顯徐州漢文化特質,從而把徐州漢文化文旅產業做實做大做強?
從大徐州六千年文明史的承上啟下性,來宏觀把握在地特色漢文化的發展脈絡,并整合聯動所屬縣市區的全域漢文化資源,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大漢之風",從而在全國漢文化文旅產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因此,講好#漢文化的徐州故事#,縣域漢文化豐厚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在解碼徐州漢文化的 “和合共生”密碼時,也別只看徐州的城市地標,在徐州的縣域里,藏著更鮮活的答案 —— 比如邳州,已經用她的千年漢韻證明:縣域漢文化資源,也是講好漢故事的 “不可替代牌”!
走在邳州博物館,漢畫像石“漁樵耕讀”“百鳥朝鳳” 的石刻像會說話:古人把鄰里互助、萬物相融的智慧刻進石頭,這就是 “漢和合”的初心啊!更難得的是,邳州沒讓這些 “老寶貝”躺進玻璃柜 ,而是活色生香于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展示與日常生活中—— 鄉村墻繪臨摹漢畫紋樣,孩子們唱著漢風童謠,連阿姨們跳的廣場舞都摻了漢舞動作,更不用說公共場所習見的三五成群的漢服女孩……漢文化成了百姓日子里的 “日常款”,這不就是 “和合共生” 的模樣嗎?
再看文旅融合的巧思:春日里,漢墓遺址旁的油菜花田成了打卡地,漢服姑娘們穿行在花海與古跡間;秋日里,古運河畔的漢式市集開攤,源于漢代的剪紙、皮影戲、漢隸書法體驗讓孩子追著玩。自然與古跡對話,傳統與潮流碰撞,邳州把 “漢和合共生” 活成了可看、可玩、可感的風景。
原來 “何以為漢和合共生”的答案也存在于邳州這樣的縣域里:有不可復制的文化根脈,有百姓參與的煙火氣,徐州的大漢文化才能真正 “活” 下去、“火” 起來!
更何況,徐州的漢文化并非起源于漢代,它只是其六千年文明史的承前啟后的一個標志點,而這六千年文明史的歷史遺存,全都處在邳州境內:大屯子遺址、梁王城遺址、劉林遺址。因此,講好漢文化的徐州故事,彰顯“和合共生”主題,縣域漢文化的豐厚資源,不僅不能缺位,反而更應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從而為弘揚徐州漢文化、打造更具魅力的漢文化文旅事業,提供更強勁的內驅力。
附:
邳州漢文化的精彩舉隅:
邳州博物館的漢文化展廳展示的玉璧、常青樹等畫像石形象反映了漢代的信仰與風俗。還有漢代畫像石祠堂,是墓地前的地上建筑,用于祭祀。這里的西王母、牛羊車等畫像石,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信仰和生活場景 。漢代石槨廳陳列著刻有鳳鳥銜星、雙龍等圖案的石槨畫像石,中間還復原了兩座石槨墓,實景再現漢代墓葬文化。石室廳里有方相氏圖、僧人乘象圖等畫像石,栩栩如生。
邳州的民間藝術非常豐富,非遺項目全國縣級前茅,大都起源漢代。僅以邳州喜床畫為例,在漢畫像石中已見早期造像。唐宋時期技法成熟并在民間流行,明清時期形成地方特色作坊,清末民國后與現代風格并存發展,延續楚漢文化根基的同時融入多元表現手法。
#漢文化的徐州故事#
#何以為漢和合共生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