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書香”?查資料,大概最早出現該詞的文獻是宋人的一句詩:“書香劍氣俱寥落,虛老乾坤父母身。”(宋·林景熙《述懷次柴主簿》)大意是說書香、劍氣都隨著天地間父母給我的肉身而凋落。宋人該詩,是一種佛道空無的興嘆。劍本無氣,劍氣,非劍氣,而是指神氣,似乎并不難理解。據傳商天子有三把劍,分別為含光、承影、宵練。后被春秋時衛國人孔周所收藏。用孔周的話說:“一曰含光,視之不可見,運之不知有。其所觸也,泯然無際,經物而物不覺。二曰承影,將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際,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識其狀。其所觸也,竊竊然有聲,經物而物不疾也。三曰宵練,方晝則見影而不見光,方夜見光而不見形。其觸物也,騞然而過,隨過隨合,覺疾而不血刃焉。”(見《列子·湯問》)三劍皆若氣之存在,在有與無之間出神入化,這大概就是“劍氣”一詞的本源。
而作為古代文化中孿生之“書劍”,其中的書之“書香”,難道就是指書之香味嗎?恐怕沒有那么簡單。后來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錢生家世書香,產微業薄,不幸父母早喪,愈加零替。”《紅樓夢》第二回:“雖系世祿之家,卻是書香之族。”《紅樓夢》第五十四回:“開口都是書香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生一個小姐必是愛如珍寶。”《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早養出一個兒子來叫他讀書,接進士的書香。”“書香”一詞明清以來,已然作為約定俗成的成熟名詞,被人理所當然地引用。而對“書香”一詞的解釋就成了問題。首要的問題是,宋以來,古人對該詞不注、不解。為何不注、不解,大概認為無需注解,之所以無需注解,是由于大家皆知所指。
概括起來,今人對古人所說的“書香”不外乎幾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指書中知識自帶的馨香,書香之香是一種比喻,這種解釋比較玄虛和勉強;第二種解釋,是指書中印墨的香味,這種解釋可能低估了古人的品位,古代讀書人并不看中或貪戀于形而下的墨香;第三種解釋,認為古人為了防止蟲子咬書,將有香氣的蕓草置于書中,夾有這種草的書籍打開后清香襲人,故稱為“書香”。第三種解釋在目前網絡和媒體上最為流行。該說法大概來源于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對建自明代的天一閣藏書的描述。袁枚登天一閣后有詩云:“久聞天一閣藏書,英石蕓草辟蠹魚。”并注:“書中夾蕓草,櫥下放英石,云收陰濕物也。”說的就是“英石收濕,蕓草辟蠹”秘訣。英石是一種能夠吸收空氣中水分的石頭,那么天一閣用的蕓草是什么植物呢?1931年,北平圖書館編纂委員趙萬里登天一閣編制閣中藏書書目,曾看到天一閣藏書用的蕓草。趙萬里在《重整范氏天一閣藏書記略》中言:“其實天一閣所謂蕓草,乃是白花除蟲菊的別名,是一種菊科植物,早已失去了它的除蟲的作用。”從袁枚的記述到趙萬里的描述來看,以蕓草夾于書中防蟲,這種做法大概天一閣也是絕無僅有,至少古代并不普遍,也并非古代讀書人通識。因此將“書香”本意歸結為此,根本不成立。
那么“書香”到底指什么?猶如“劍氣”,劍是劍,氣是氣,氣乃神氣,而就“書香”來說,書是書,香是香,香是什么香?香乃佛香也。自佛學東漸,魏晉之后,尤其中國士大夫階層,凡高門大戶,除了為科舉功名讀儒家書之外,還要燃香敬佛,這種生活狀態一度成為中國社會獨特的傳統與習俗。《紅樓夢》中,皇帝貴妃元春省親游覽大觀園各處景觀,似乎都不太滿意,直至看到一座佛寺,便格外感興趣,《紅樓夢》為此寫道:“忽見山環佛寺,忙另盥手,進去焚香、拜佛,又題一匾云:‘苦海慈航’,又額外加恩于一班幽尼、女道。”而賈府中的主婦王夫人日常生活就是吃齋念佛焚香。讀書、進香人家,此乃馮夢龍所謂“家世書香”,亦為《紅樓夢》中所說“書香之族”“書香門第”。當然,這種解釋,也權且作為“書香”一詞的第四種解釋。
自:國家治理雜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