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1月,南京梅園新村的夜燈昏黃,蔣介石輕聲對一圈穿軍裝的江西籍將領說道:‘諸君,江右子弟歷來敢打敢拼,這場內戰,還得仰仗你們。’”一句客套,卻把江西將門的存在感瞬間推到臺前。翻開近代軍事史,江西人不算多話,卻往往沖在最前面,國民政府軍隊里尤其如此。
江西自古刀兵迭起,練就了民風尚武的底子。辛亥炮火甫停,北洋混戰又起,江右子弟從督練公所、保定軍校一路走到黃埔課堂,不同的師門,同樣的血性。十人十樣,性格與去向大相徑庭,卻同時在國軍序列掀出不小的浪花。
北伐槍聲剛響,吉安人劉峙披一襲灰布大衣站在湘南村口,手里捏著那把老式指揮刀。打孫傳芳、斗李宗仁、奪濟南,他都趕上了。硬仗打得多,脾氣也跟著擰,連黃埔系出身的師長都被他喝得不敢回嘴。可淮海一役,他倉促撤離,留下“豬將軍”綽號,曾經的“鐵打劉”在歷史記憶里被大大削弱,不得不說多少有些諷刺。
同樣從黃埔一期走出的貴溪人黃維,面相忠厚,卻被稱“蔣介石最放心的軍長”。老搭檔說他“書生氣重”,可對部下一向敢罰敢獎。徐蚌會戰陷陳官莊,他面帶倦容仍在冷靜部署,最后彈盡糧絕時挺胸出列:“成敗吾命。”拒絕化裝潛逃,這點氣節就連解放軍俘管員都直呼“硬骨頭”。
若論蔣介石的心腹,不能忽略桂永清。這個同樣來自貴溪的小個子,在黃埔一期里成績平平,卻以細心和服帖贏得何應欽與蔣介石的雙重器重。槍法一般,性子極穩,上海警備司令、陸海空總司令部次長,一路升遷,后期更成“防空第一人”。外界嘲笑他“只會點頭”,然而在復雜的軍政斗爭中,活得久本身也算本事。
從政從軍兩頭通吃的是安義人熊式輝。蔣氏集團內部派系林立,他屬于政學系。1930年代主政江西,他拿出一套省政藍圖:修洪都大道,引新式教育,建中正圖書館。戰時還兼顧資源后送,算半個經濟官僚。東北行營時期,他策劃“以省包團”模式整訓土著武裝,卻因地方實力派抵觸未徹底推行,留下不小遺憾。
要說戎馬一生又能游刃于革命與北伐之間的,當屬武寧人李烈鈞。辛亥時他帶隊攻九江,五省聯軍總司令的名號從那陣開始。孫中山在廣州起事,他受命任大元帥府參謀總長;蔣介石北伐,他又調度各路攻龍潭。戰史寫他“善打交通戰”,可惜派系糾葛太深,終沒能在國民黨高層拿到實權。
金溪籍的周渾元在抗戰全面爆發之前就因病早逝,世人對他了解有限。留下最顯眼一條記錄:三追中央紅軍。贛南山路難行,他硬是把部隊鞭策得晝夜兼程。因屢立“剿共戰功”,1935年就被蔣介石點名嘉獎。若不是天不假年,或許還會在中條山、豫西等戰役露面。
![]()
崇義的陳大慶同為黃埔一期,卻把職業生涯的高光放到了臺灣。南京衛戍副總司令、淞滬警備司令之后,1949年被空運去臺,迅速投入“太子系”行列。防務部門部長、陸軍總司令,官銜封到二級上將。島內軍報當時稱他“性情火爆、敢抓敢打”,專門點名他收拾軍紀的狠辣手段。
贛縣出身的方天是名副其實的“猛子”,黃埔二期畢業即跟陳誠走南闖北。從平漢線到晉南,他喜歡親自騎馬巡一線。徒手抓過日軍偵察兵的傳聞,讓他在第十八軍內部威信扶搖直上。晚年因肺病早逝,解放軍檔案里依舊給他留了“能攻善守”四字評價。
江西空軍頂梁柱則是石城人賴名湯。抗戰爆發后,他駕駛P-40沖進漢口上空,參與那場著名的武漢空戰。隊友回憶,“他沉默寡言,一鉆入座艙就像變了個人”。戰后官至空軍一級上將,相當于空軍元帥級別。遺憾的是,內戰期間國軍空優逐漸喪失,賴名湯的才能難再一展。
都昌人劉士毅講究理論與實踐并重,被白崇禧贊為“腹有奇策,手握奇兵”。他通讀《六韜》《孫子》,作戰前常把圖紙攤地上,和副官比劃地形。桂南會戰期間,他采用“縱深火網”延阻日軍,使進攻速度整整拖慢兩晝夜,贏得轉進時間。晚年著《現代集團軍運用》,至今仍被臺灣陸軍官校列作參考。
細看這十位,出身背景、軍旅履歷、性格脾氣各不相同,卻都印證了一個事實:江西在民國軍政舞臺的存在感,從未缺席。有人鋒芒畢露,有人謹小慎微,有人因意外跌落神壇,也有人借島內政局再獲一線生機。時代巨輪無情碾過,他們的名字或被塵封,或成談資,但那股江右硬勁兒,確實在北伐、抗戰、內戰的密集槍火里打下了印記。
![]()
對于研究者而言,評價這批人不能脫離當時的政治立場,也不能單憑成敗論英雄。劉峙的一敗再敗,也并不掩蓋他在北伐期間的犀利攻勢;黃維的兵敗圍殲,同樣擋不住他骨子里的忠貞;熊式輝的政學系身份讓他飽受爭議,他的省政思路卻影響了江西官僚體制的后續調整。視角稍作移動,會發現有些標簽貼得太早,有些批判也不夠完整。
有意思的是,同一片贛土孕育的十人,并未形成像桂系、滇系那樣的地緣派系。從北到南分布的縣市讓他們各自投奔不同山頭,反倒在錯綜復雜的權力棋盤中增加了博弈變量。蔣介石曾自嘲:“江西人脾氣硬,用得好是干將,用不好就是釘子。”一句話點出愛恨交織。
戰爭早已遠去,但檔案堆里的電文、將校舊照、功過評語,還在靜靜訴說那段喧囂而又殘酷的歲月。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群江右子弟的征戰與博弈,中國近現代史的走向會否稍有不同?答案無從驗證,只能在史料與回憶的碎片中,繼續追索那股鋒利的贛風。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