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 金華彬
![]()
圖為《我的爺爺楊靖宇》書中插畫(局部)。 吉林人民出版社供圖
2025年9月3日,北京,寬闊的長安街上,80面抗戰(zhàn)英模部隊榮譽旗幟承載歷史榮光,接受檢閱,“楊靖宇支隊”戰(zhàn)旗赫然在列。
吉林長春,電視機前,馬繼志的目光追隨著熒幕中的旗幟,久久未曾移開:“如果爺爺和東北抗聯將士們看到的話,一定會感到欣慰。”
這是《我的爺爺楊靖宇》(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后,我們拜訪馬繼志時的場景。兩年前,為撥開歷史塵煙,我們開啟了與楊靖宇(原名馬尚德)將軍之孫馬繼志的漫長對話。在講到爺爺壯烈犧牲后,敵人剖開他的胃卻只發(fā)現枯草、樹皮和棉絮時,馬繼志幾度哽咽,眼淚落在手中的“傳家寶”——一塊斑駁的樺樹皮上。
作為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的教師,我們曾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講起楊靖宇的事跡。但在寫作本書時,馬繼志口述的很多細節(jié),是我們從未了解的:少年躍登宋代點將臺,立志效仿岳飛“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樺樹林間創(chuàng)作戰(zhàn)歌,讓不識字的戰(zhàn)士理解抗戰(zhàn)救國的道理……馬繼志口中的爺爺,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抗聯將領,也是對家中妻兒日夜懸心的丈夫和父親,是帶著生命溫度的人。我們聆聽著、記錄著,被這跨越時空的親情與信仰叩擊著。
為了更貼近楊靖宇的人生足跡,我們隨馬繼志一同尋訪英雄戰(zhàn)斗過的地方。在靖宇縣的一片山林中,馬繼志靜立良久,彎腰抓取了一把凍土,輕聲說:“爺爺就是在這里,用生命替我們擋住了敵人。我們也應該為這片土地做些事情。”
“家族記憶”的獨特視角,意味著寫作過程充滿挑戰(zhàn)。我們不能缺少宏大敘事的厚度,亦需珍存血脈傳承的溫度。所以,我們秉持尊重歷史、還原真實的寫作原則,力求每一段口述追憶與歷史資料相互印證。如為考證楊靖宇殉國前的戰(zhàn)斗細節(jié),我們先后多次到吉林省檔案館查閱原始資料,并與中央檔案館、國家圖書館等的檔案互證,還原楊靖宇犧牲前的100余天,翔實記述戰(zhàn)斗時間、戰(zhàn)斗地點、敵我損失等情況,再現“鋼鐵戰(zhàn)士”在冰天雪地中與敵人最后的頑強斗爭。
1958年,馬繼志的父母在參加完楊靖宇將軍公祭安葬儀式后,帶回一塊樺樹皮。樺樹是長白山區(qū)的標志樹種,挺拔耐旱,也是當地人性格的象征。從此,那塊樺樹皮便成了馬家的“傳家寶”。每逢年節(jié)和楊靖宇忌日,馬繼志的母親總會把它拿出來教育下一代:“不能躺在爺爺的‘功勞簿’上,要勤奮工作,為爺爺爭光,不給先輩抹黑。”這一刻,歷史與當下貫通,精神火種在家風浸潤中傳承。
這本書如同一座橋,連接著往昔的烽火硝煙與當下的和平歲月,將親人間的深情與英雄的浩然正氣緊密交織。當你翻開這本書,不僅能看到一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在至暗時刻燃燒自己照亮前路,更能感受到英雄精神在接續(xù)奮斗中薪火相傳。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7日 20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