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聞泰科技砸下330億收購安世半導體,讓這家全球頂尖汽車芯片廠商成了實打實的中資企業。
可誰也沒想到,六年過去,英荷兩國接連出手!
![]()
荷蘭9月強行接管安世荷蘭總部,解除中國籍CEO職務,10月又斷供東莞封測廠晶圓,還倒打一耙說中方違約。
英國更狠,直接盯上曼徹斯特晶圓廠,政客公然提議讓荷蘭控制的總部“強賣”工廠。
![]()
手握100%股權的中方,反倒成了“局外人”?
搶的不是工廠,是汽車芯片的“命門”
英國為啥非盯著曼徹斯特那座工廠?
不是閑得慌,是這廠攥著全球汽車產業鏈的“命脈”。
![]()
安世是全球車規級功率半導體前三強,汽車用MOSFET產品拿下22.5%的市場份額,全球每5輛車就有一輛用它的芯片。
而曼徹斯特工廠每月能生產24000片晶圓,是安世功率半導體的核心基地。
目前安世就三座晶圓廠,上海廠還在爬坡,德國廠側重特種芯片,歐洲工廠短期內還是產能主力。
![]()
要是曼徹斯特廠沒了,安世產能得大縮水,而它的客戶里可有博世、大眾、特斯拉這些巨頭——斷供一天,車企可能就損失幾百萬。
更關鍵的是,中國市場占安世全球收入的49.29%,汽車業務增速超26%,搶工廠本質是想掐斷咱們在汽車芯片領域的話語權。
![]()
這也不是英國第一次干這事了。
2021年聞泰通過安世收了英國NWF芯片廠,本想借機引入光刻機繞開封鎖,結果2022年英國就逼著咱們剝離86%股權。
![]()
這次故技重施,比上次更囂張,荷蘭還只是凍結資產,英國直接要“強買”,擺明了吃定咱們。
“100%控股說了不算”?
最讓人窩火的是英荷的“霸王邏輯”:你是股東,但我說了算。
荷蘭接管總部的理由是“保護歐盟經濟安全”,可安世被中資收購后才起死回生。
![]()
營收從低谷漲到23.6億歐元峰值,毛利率從25%飆到42.4%,專利年申請量從十幾件增至110件。
現在倒好,賺著中國市場的錢,反手就搶資產。
更離譜的是荷蘭的操作:一邊說東莞封測廠“違約”,一邊自己欠著東莞廠10億貨款,轉頭就斷供晶圓。
![]()
安世80%的封裝測試都在中國完成,歐洲根本補不上這個缺口,這哪兒是保護“經濟安全”,分明是拆臺。
英國更直接,跳過中方股東,直接找荷蘭控制的總部談買賣,把商業規則當空氣。
商務部早就跟荷蘭交涉過,明確指出這種干預破壞全球供應鏈穩定,但對方嘴上說“愿溝通”,實際步步緊逼。
![]()
這事兒戳破了一個真相:在科技競爭里,所謂的“市場化原則”,不過是霸權的遮羞布。
光抗議不夠,得有“組合拳”
面對這波圍獵,光生氣沒用,得想明白怎么破局。
首先,個案得上升到制度反制。
之前咱們對惡意制裁的外企有對等措施,這次也該如此,要是英荷企業敢接手“強買”的工廠,就得讓它們付出代價。
![]()
比如限制其在華市場準入,讓它們知道搶資產不劃算。
其次,供應鏈得“自救”。
好在安世中國早有準備,現在的庫存夠用到年底,新的晶圓產能也在加緊驗證。
上海晶圓廠得加快爬坡,把產能提上來,畢竟只有自己手里有產能,才不怕別人卡脖子。
![]()
安世在中國申請的專利占全球45%,車規級專利更是占62%,這些技術積累就是底氣。
全球化退潮下,海外資產安全不能只靠“規則”。
中企走出去收購科技資產時,得提前想好風險預案,比如分散產能布局,或者跟當地企業綁定利益。
但最根本的還是自主研發,要是咱們的車規級芯片能實現100%國產化,別人再想搶工廠,咱們也有底氣說“無所謂”。
![]()
結語
安世這事兒,給所有走出去的中企敲了個警鐘:在科技霸權面前,股權證書可能不如技術硬實力管用。
英荷敢搶工廠,本質是怕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站穩腳跟。
這不是一家企業的戰斗,而是全球化規則與霸權的較量。
咱們既要用制度反制讓對方疼,更要加快自主研發讓自己強。
等哪天中國的晶圓產能能頂起半邊天,這些“搶工廠”的鬧劇,自然就沒了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