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寶子們!大家好,我是開心!
一到天涼的時候,不少家長都會發現,娃的脾胃好像突然變 “嬌氣” 了 —— 要么吃幾口飯就說肚子脹,要么稍微吹點風就沒精神,抵抗力也跟著往下掉,時不時要操心小不舒服的事。其實這不是娃故意 “鬧脾氣”,天氣轉涼后,脾胃容易被寒氣影響,而咱們常說 “脾胃為后天之本”,娃的成長發育需要的營養、日常活動的力氣,甚至抵抗力的好壞,都和脾胃的狀態緊緊連在一起。
這時候就得多上點心,先從飲食上調整:寒涼食物一定要少給娃碰,像西瓜、梨、剛從冰箱拿出來的冷飲,能避就避,避免脾胃再受刺激;反而要多選溫熱、易消化的餐食,慢慢把脾胃養得結實些,體質跟著強了,秋冬季節自然能少遭罪。今天就給大家分享 3 道我家常給娃做的暖身餐,每道都用常見食材搭配,既能驅寒暖身,又能幫著養脾胃、提免疫力,做法也不復雜,新手家長跟著做也能上手。
板栗紅棗菌菇雞湯:溫補氣血,給免疫力加把勁
秋冬季節,娃需要更多能量抵御寒氣,這道湯喝著溫乎,還能補營養,我家娃每周都會喝 1-2 次,喝完手腳都能暖好一會兒,整個人看著也有精神。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準備的食材很簡單:板栗 10 顆、紅棗 4 顆、干香菇 5 朵、雞肉半只、蓮子 15 克、生姜 2 片、枸杞 10 克。如果娃才 1-3 歲,所有食材的用量都要減半,避免一次吃太多給脾胃添負擔。
做法分三步,新手也能輕松掌握:第一步先處理食材,干香菇和蓮子用溫水泡軟,蓮子要記得去芯,不然煮出來會帶點苦味;板栗剝殼后切成兩半,方便煮透;雞肉冷水下鍋,加少許姜片煮幾分鐘,把表面的血沫撇掉,這樣煮出來的湯不腥;第二步熱鍋放一點點油,把焯好水的雞肉和泡軟的香菇放進去炒香,接著倒進湯鍋,加足量開水,轉小火慢慢燉 40 分鐘,讓雞肉的鮮味充分燉出來;第三步把板栗、蓮子放進湯里,繼續燉 20 分鐘,最后加紅棗、枸杞燜 10 分鐘,放少許鹽調味就行,不用加太多調料,突出食材本身的鮮氣。
![]()
這道湯的食材搭配藏著不少好處:板栗是秋天的應季食材,吃著溫乎,還能幫著養脾胃,里面的維生素 C 和礦物質也多,對增強體質有幫助;雞肉是優質蛋白的好來源,吃著不油膩,還能給娃補能量,搭配香菇一起,香菇里的營養成分能幫著提升免疫力;紅棗和枸杞自帶甜味,不用額外加糖就有自然的甜香,還能補氣血,生姜則能驅散寒氣,讓湯喝著更暖胃。
想讓營養更全面,還能給湯做 “升級”:搭配一碗雜糧飯或者煮點面條,組成 “蛋白質 + 碳水” 的組合,學齡期的娃吃這個當午餐,下午上課也有精神;如果娃還小,3 歲以下,就把板栗壓成泥,雞肉撕成小塊,避免噎到,方便咀嚼和消化。
這道湯尤其適合體質偏寒、平時容易累的娃,每周喝 1-2 次,既能幫著抵御涼意,又能讓脾胃舒服,吃著安心又健康。
山藥時蔬瘦肉粥:健脾益胃,讓消化少費力
天涼后,很多娃會沒胃口,要么吃點東西就積食,這時候我就會煮這道粥。粥本身軟爛好消化,搭配山藥和蔬菜,既能養脾胃,又能補充維生素,不管是當早餐還是晚餐,娃都愿意吃。
![]()
準備的食材都是家常的:鐵棍山藥 1 段、瘦肉末 50 克、大米 1 杯、胡蘿卜半根、玉米 1 小段、紅棗 3 顆(一定要去核,避免卡到娃)。
做法提前做好準備更省時間:大米提前泡 30 分鐘,煮出來的粥會更軟爛;山藥去皮后拍碎(不用切太碎,拍碎的山藥煮出來更綿密),胡蘿卜、玉米切成小丁,方便娃咀嚼;接著把泡好的大米和山藥放進鍋里,加足量水,煮 30 分鐘,直到大米煮開花、山藥變綿;另起一個小鍋,放一點點油,把瘦肉末炒香,再加入胡蘿卜丁、玉米丁一起炒,炒到肉末變色、蔬菜斷生就行,這樣能讓食材更香;最后把炒好的肉末和蔬菜倒進粥里,加入紅棗碎,再燜 2 分鐘,放少許鹽調味,一碗香噴噴的粥就做好了。
![]()
這道粥的好處全在食材里:鐵棍山藥是養脾胃的好食材,里面的黏液吃著滑滑的,能幫著保護胃黏膜,娃脾胃虛弱、容易積食的時候吃,消化會輕松很多;瘦肉末能補充鐵和鋅,避免娃天涼后因為營養不夠沒力氣,還能幫著補充成長需要的營養;胡蘿卜和玉米里的膳食纖維多,能幫著促進腸道蠕動,讓娃排便更順暢,胡蘿卜里的營養還對眼睛好;紅棗自帶甜味,不用額外加糖,就能讓粥的味道更豐富,娃也更愛喝。
根據娃的情況調整,還能讓粥的營養更貼合需求:如果想多補點維生素,就煮好粥后撒點切碎的小青菜,稍微燜一下就行;1 歲以下的小寶寶,把粥打成泥,就能當輔食吃,營養密度高,還不用擔心消化問題;平時可以搭配一小杯常溫酸奶,幫著平衡腸道里的菌群,消化會更順暢。
這道粥特別適合沒胃口、消化不良,或者剛恢復精神的娃,吃著溫和不刺激,脾胃沒負擔,還能慢慢把體力補回來。
冬瓜丸子湯:清熱利濕,平衡身體燥氣
天涼后,娃穿得厚,吃的又偏溫補,容易出現口干舌燥、排便費勁的情況,這道冬瓜丸子湯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 冬瓜清清爽爽,搭配丸子補充營養,還能平衡身體的燥氣,喝著不油膩,娃也不抗拒。
![]()
需要的食材很常見:冬瓜 200 克、豬肉末 200 克、生姜 1 小塊、小蔥 1 根、香菜少許(娃不愛吃香菜可以不放)。
做法分三步,重點在丸子的口感:第一步先調丸子餡,豬肉末里加少許生抽、蠔油、淀粉,再把生姜和小蔥泡成蔥姜水,分幾次倒進肉末里,順著一個方向攪拌,直到肉末變得有黏性,這樣做出來的丸子 Q 彈不柴;第二步把冬瓜切成薄片,熱鍋后放少許油,把姜片爆香,加足量水燒開,轉小火后,用手把肉末擠成小丸子,一個個放進鍋里,避免粘連;第三步等丸子浮起來,說明已經熟了,再放進冬瓜片,煮到冬瓜變軟、變透明,放少許鹽調味,最后撒上蔥花或香菜,一碗清淡又鮮美的湯就好了。
![]()
這道湯的搭配很巧妙:冬瓜看著清爽,雖然本身偏涼,但搭配了生姜,就能中和掉涼性,喝著不刺激脾胃,還能幫著清熱、利水,天涼后娃容易口干舌燥,喝這個湯能緩解燥氣;豬肉末做的丸子能補充能量,還能幫著滋潤身體,避免娃因為天氣干燥不舒服;蔥姜水不僅能給丸子去腥味,還能驅寒理氣,讓娃喝了不容易腹脹。
想讓湯的營養更豐富,還能靈活調整:喜歡鮮一點的味道,可以加幾朵泡好的香菇或木耳,和丸子一起煮,鮮味更足;如果娃對豬肉敏感,或者想換口味,用豆腐代替豬肉末,做成 “冬瓜豆腐湯”,口感軟嫩,也很適合娃吃;平時搭配一個全麥饅頭,就是 “低脂蛋白 + 粗糧” 的組合,吃著飽飽的,還不用擔心消化負擔。
這道湯適合內熱重、容易排便不暢的娃,每周喝 2-3 次,能幫著緩解秋燥帶來的不舒服,讓身體保持清爽的狀態。
秋冬養娃飲食:記住這幾個小原則
除了這 3 道食譜,天涼后給娃安排飲食,還有幾個小原則要記住,照著做能讓脾胃養護更有效。
首先是溫熱為主:給娃吃的東西盡量是溫乎的,別直接吃涼的。水果可以蒸熱了再吃,比如蘋果、梨蒸軟后,不僅不刺激脾胃,還能保留營養;酸奶從冰箱拿出來后,放常溫一段時間再給娃喝,避免涼的食物讓脾胃 “受涼”。
其次是少食多餐:娃的脾胃功能還沒發育好,一次吃太多容易負擔重。可以每天安排 5-6 餐,除了三餐正餐,上午和下午各加一次加餐,比如一小塊蒸南瓜、一杯溫牛奶,既能補充營養,又不會讓脾胃累著。
然后是看體質調整:每個娃的體質不一樣,飲食也要靈活變。如果娃平時怕冷、手腳容易涼,就多放些生姜、紅棗在飯菜里,幫著驅寒;如果娃容易出汗、經常排便不暢,就少給娃吃油膩的肉類,多吃點冬瓜、絲瓜這類清爽的食材,偶爾喝碗綠豆湯,幫著平衡身體狀態。
最后是注意過敏防護:給娃嘗試新食材時,一定要少量,先吃一點點,觀察 24 小時,如果沒出現皮疹、腹瀉這些不舒服,再慢慢加量;如果娃對雞肉過敏,就用魚肉或豆腐代替;對堅果敏感,就別在飯菜里加核桃、花生,避免出現過敏反應。
除了吃,這些小方法也能幫娃養脾胃
養脾胃不只是靠吃,平時一些簡單的小方法,也能幫娃調理脾胃,還能增進親子互動。
比如捏脊:每天早上娃起床后,讓娃趴在床上,從腰后面的尾椎骨開始,慢慢往上捏到頸部,一共捏 5 遍。動作要輕,別太用力,這樣能幫著促進脾胃運化,堅持一段時間,娃的消化會越來越好,體質也會跟著增強。
還有穴位按摩:平時沒事的時候,可以給娃按揉足三里和脾俞穴。足三里在膝蓋下面 3 寸的位置,脾俞穴在背部第 11 胸椎旁邊一點的位置,每次按揉 1-2 分鐘,每天 1-2 次,按的時候力度要輕,讓娃感覺舒服就行,能幫著養脾胃、強體質。
如果娃滿 3 歲,想試試更溫和的調理,也可以在專業人士指導下,用隔姜的方式溫和護理中脘穴(在肚臍上面 4 寸的位置),每周 2 次,每次 5 分鐘就夠,一定要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做,別自己隨便操作,避免讓娃不舒服。
其實養娃的脾胃不用太復雜,關鍵是找對方法 —— 選對溫乎、好消化的食材,做好日常的小護理,根據娃的情況靈活調整。把這些小事堅持下來,娃的脾胃會越來越結實,免疫力也會跟著增強,秋冬季節就能少生病、少折騰,開開心心地過好每一天。如果娃長期沒胃口、消化不好,或者有其他不舒服,也別自己琢磨,及時咨詢專業人士,讓娃能得到更合適的調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