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進入10月下旬的基輔,空氣中早已彌漫著凜冽的冷意,街道上行人裹緊大衣匆匆而過。但比低溫更令人難熬的,是家中頻繁中斷的電力供應。
2
10月10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停電席卷首都及周邊多個區域,千家萬戶的供暖系統驟然停擺,冷藏設備停止運轉,城市陷入數小時的漆黑與寂靜。人們尚未從這次能源危機中恢復,僅僅三天后——10月13日,新一輪緊急限電措施再度啟動,民眾的生活節奏被徹底打亂。
3
面對日益惡化的供電形勢,能源部長公開表態稱當前狀況“極其嚴峻”。正當全國上下期待有經驗的技術管理者挺身而出、穩定局面之際,一個重磅消息傳出:烏克蘭國家能源公司前任總裁庫德里茨基被拘捕。
![]()
4
據《烏克蘭真理報》10月28日報道,庫德里茨基在利沃夫地區落網,罪名是“涉嫌貪污公款”。根據反腐敗調查局披露的信息,他在2018年與商人格林克維奇聯手推進電網現代化項目期間,合謀侵吞了1370萬格里夫納資金,折合約32.6萬美元。
5
耐人尋味的是,次日法院便作出裁定,允許其以恰好1370萬格里夫納作為保釋金獲得釋放。這一數額與指控金額完全一致,引發公眾對案件處理方式的高度質疑。
6
需要指出的是,庫德里茨基并非普通行政人員,而是長期執掌能源系統運行的技術型高管,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和實操能力,在業內被視為關鍵支柱人物。
![]()
7
如今烏克蘭電網脆弱如紙,外部攻擊或內部故障都可能引發連鎖斷電。在此緊要關頭將熟悉系統運作的核心專家帶離崗位,無異于戰事激烈時撤換前線指揮官,直接導致能源管理體系出現人才真空,應急響應能力大幅削弱。
8
不可否認,打擊腐敗應堅定不移,但時機和對象的選擇至關重要。近年來因戰爭影響,烏克蘭專業技術人才大量外流,具備全局統籌能力的能源領軍人物本就屈指可數,庫德里茨基正是其中少有的實干派。
9
寒冬已至,百姓在家中瑟瑟發抖,政府卻未優先推動電網搶修和技術保障,反而將一位能解決問題的關鍵人物送進羈押所,這種決策邏輯顯然偏離了民生需求的重心,顯得輕重倒置。
![]()
10
西方盟友集體沉默的背后,折射出基輔正逐漸流失國際信任
11
庫德里茨基被捕事件在國內激起強烈爭議,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國際社會的反應——那些一貫支持烏克蘭的西方國家,幾乎集體保持緘默。
12
事實上,烏克蘭當前的能源體系高度依賴歐盟及其他西方伙伴的支持,無論是輸電設備零部件,還是冬季取暖用的燃料儲備,多數來自外部援助渠道。
13
德國《柏林日報》一針見血地評論道:“數百萬人正在寒冷中掙扎,政府卻還在向布魯塞爾申請援助,此時逮捕負責能源運營的關鍵人物,無疑是自設障礙。”這句話精準點破了問題的本質:西方不懼烏克蘭貧困,真正擔憂的是其治理失序。
![]()
14
烏克蘭對西方支援的依賴程度可見一斑。以電網修復為例,大量核心組件需從歐盟進口。就在近期,基輔還向布魯塞爾提交了一份新的援助請求,希望盡快獲得技術設備與財政支持。
15
然而,援助申請尚在審議階段,烏方卻先行拘捕了一位能夠有效對接國際能源合作項目的重要協調人。此舉難免讓外界產生疑慮:我們提供的資源,是否真的用于重建而非內斗?援助的價值能否得到合理利用?
16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起案件表面上打著反腐旗號,實則暗含政治博弈的影子。早有輿論批評澤連斯基政府存在“選擇性執法”傾向,此次事件的發生進一步強化了外界對其“政治迫害”的猜測。
![]()
17
法律本應是維護社會公正的基石,一旦淪為權力博弈的工具,受損的不只是個體權益,更是整個國家制度的信譽根基。
18
現階段烏克蘭最緊迫的任務,絕非制造轟動效應的司法行動,而是集中力量修復電網、保障居民基本用電需求。民眾在嚴寒中翹首以盼的,不是官員落馬的消息,而是屋內的暖氣片重新發熱、夜晚的燈光再次點亮。
19
倘若繼續在危急時刻消耗內部團結,將實干人才排除在外,不僅可能導致西方援助意愿下降,甚至會動搖國內民眾對政府的基本信任。
20
越是身處困境,越需凝聚共識、共克時艱。若一味執著于內部清算,最終傷害的只會是本國人民的利益與未來前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