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于日本東京開幕的2025日本移動出行展(前身是東京車展)上,出現了有趣的一幕:作為“東道主”的日本本土車企,大談特談電動化和未來移動出行,而電動化水平已領先全球的中國車企,僅有比亞迪一家前來參展。
日本本土車企的聲勢浩大,發布的產品也十分多元。豐田帶來了卡羅拉(參數丨圖片)概念車等多款未來移動出行產品,本田帶來了其電動化“0系列”的多款車型,日產展出了全新LEAF,更將其在中國的合資公司東風日產的電動車N7帶到了現場。馬自達、斯巴魯、鈴木、三菱等其他日本車企,也都有電動化產品亮相。就連摩托車品牌,如雅馬哈、Kawasaki等,也展出了電動、氫能動力產品。
在日本本土車企之外的國際車企中,奔馳亮相了CLA純電版、GLC純電版、AMG GTXXX電動概念車,寶馬帶來新世代iX3、iX5氫燃料電池車等車型。現代汽車帶來NEXO氫燃料電池車,起亞展出了PV5電動多功能廂式車。比亞迪作為中國車企唯一的代表,推出了一款專門為日本市場開發的電動K-Car車型(PACCO),同時亮相了Sealion6 DM-i。
自東京車展改名日本移動出行展之后,這一展會的內涵便超出了汽車的邊界,參展的企業不僅發布電動化、自動化的汽車和摩托車,還發布物流車、機器人及用于多種場景的出行概念車。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面對電動化、智能化的變革大潮,日本汽車產業也在做出思考并調整步伐。
不過,從當下的日本汽車市場現狀來看,日本汽車產業的變革還處于初始階段。在日本汽車市場上,本土品牌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燃油和混動汽車銷售占比遠高于新能源車(插電混動+純電動)。若與中國、歐洲、美國市場相比,日本市場可謂保守。
比亞迪乘用車進入日本市場已三年多時間,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并沒有像在全球其他市場一樣展現出“高歌猛進”的勢頭,這進一步驗證了立足日本市場的難度。那么,通過開發K-Car這類日本市場的主流車型,比亞迪是否能夠撕開新的突破口?
在日本20年
比亞迪不斷拓展產品線
比亞迪在2022年7月宣布進入日本市場時,曾引發日本和中國兩個市場的高度關注。在日本市場看來,比亞迪作為新能源車企的代表,將會給以燃油車為主的日本市場帶來巨大的擾動。在中國市場看來,日本的全球汽車強國的身份,有利于比亞迪打造其高端品牌形象。
中國汽車作為全球汽車工業中的后起之秀,長期以來,出口主要集中在東南亞、中東、南美等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相對而言,進入歐美、日本等汽車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被中國車企當作營造品牌高端形象的一種方式,至于真正能夠在發達市場收獲多少成績,并非第一考慮要素。比亞迪的乘用車出海于最近三四年才開始,因而在2022年時,其進入日本的舉動,被解讀為到發達市場“試水”。
但從今天來看,比亞迪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已超過了“展示品牌形象”的范疇。少有人知道的一點是,比亞迪進入日本市場已經有20年。早期比亞迪在日本從事以電池為主的電子業務,自2015年起開始向日本市場引入電動大巴、商用車等產品,最近三年多其將新能源乘用車引入日本。
在此次日本移動出行展上,比亞迪帶來了電動大巴、電動輕卡等商用車產品,其商用車和乘用車各自搭建了獨立的展臺。在商用車展臺,比亞迪全球首發純電卡車T35,以及小型純電動巴士J6 Living car概念車,并展示了中型純電動巴士J7、大型純電動巴士K8。其中,T35搭載刀片電池,計劃2026年在日本上市,今年11月13日率先在中國大陸區域上市銷售。
在乘用車展臺上,比亞迪發布了K-EV BYD PACCO、海獅06 DM-i。進入日本市場三年多以來,比亞迪已向市場推出了ATTO3(元PLUS)、DOLPHIN(海豚)、SEAL(海豹)、SEALION7(海獅07)等多款車型。
![]()
在比亞迪亞太汽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劉學亮看來,從最初的電動巴士,到今天的混動車型以及K-EV,比亞迪在日本正式構建起了純電+混動的雙線產品布局。K-EV的到來,意味著比亞迪開始為日本市場提供更貼合本地出行需求的產品。
從近幾年比亞迪在全球的發展態勢看,除了布局日本市場,其同步在歐美、亞太其他市場、南美、澳洲等多個市場進行布局。銷售數據顯示,2025年1—9月,比亞迪的海外銷量達到了70.15萬輛,同比增長107%,占總銷量的22%。在中國車企海外銷量排名中,比亞迪僅次于奇瑞汽車,居于第二。另外,在巴西、新加坡、香港、泰國、尼泊爾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比亞迪還取得了單品牌銷售第一的成績。
為了加大布局力度,比亞迪將拓展日本市場車型布局,并完善銷售服務網絡。根據計劃,在2027年之前,比亞迪將在日本形成7至8款純電及混動車的布局。目前,比亞迪在日本已建立66家銷售點,年內計劃拓展至100家。
以K-Car切入
應對日本市場的特殊性
據劉學亮披露,比亞迪進入日本市場以來,累計銷量約7100多輛。比亞迪在日本的這一銷售成績,與其在全球其他市場的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究其原因,是日本市場的特殊性使然。
日本汽車市場的年銷售規模約400萬輛,排在中國、美國市場之后,居世界第三。但從銷售結構看,日本本土品牌市場份額常年維持在90%以上,僅豐田一家就占30%。因此,非日本本土品牌,在日本市場的處境均較為艱難。
從所銷售汽車的動力類型看,日本汽車市場的主銷車型以燃油車和混合動力(油電混合動力,區別于插電式混動動力)為主,還有一部分氫燃料電池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車型,目前市場份額僅3%左右。
另外,日本市場流行K-Car車型。作為一種經濟型微型車,K-Car是日本消費者結合汽車的經濟性、空間需求、用車成本及使用便利性等因素后的選擇。目前,K-Car占據日本市場35%~40%的市場份額,幾乎每家日本本土車企都開發了這樣的產品。而比亞迪此次帶來的K-EV,純電續航180公里,且帶有側滑門,和其他日本車企供應的小排量燃油K-Car產品相比,形成較為明顯的差異化。
電動K-Car,是比亞迪為迎合日本市場需求而專門開發的產品,其究竟能否撬動日本市場,還取決于日本市場消費觀念轉變的速度。在日本市場,本土品牌擁有高度的品牌認知和完善的服務網絡,加上日本汽車產業長期積累形成的完善的產業鏈根基,這些都構成本土品牌的競爭優勢。
近些年,由于全球汽車產業開始向電動化、智能化轉變,豐田、本田、日產等日本頭部企業也在持續釋放電動化轉型的信號。但外界更相信,作為占據日本GDP8%~10%的產業和關乎550萬人就業的核心支柱產業,日本汽車產業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轉變。同樣地,歐洲車企也面臨相似的情況。
當前,包括歐洲車企和日本車企在內的國際車企,普遍將中國市場作為一個重要的“試驗場”,通過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開發本地化新能源車型,等驗證成熟后再將中國開發車型反向輸送至全球。在此次展會上,日產將東風日產車型拿來展示就是一個信號。未來,豐田、本田等在中國開發的電動車產品也有望來到日本市場。至于歐美和日本當地市場,本土車企則維持多元產品布局的模式。
對于日本汽車產業而言,真正實現電動化轉型還需要較長的時間,一方面這與各車企的投資收益戰略有關,一方面也與日本消費者對于品牌認知、產品穩定性的要求有關,再者,日本的稅費政策、基礎設施情況也影響著電動車型的發展。這些因素將決定比亞迪在日本市場的拓展潛力。
近幾年,在特斯拉、比亞迪等新能源車企的示范下,日本市場已經開始逐漸接受電動汽車。有數據顯示,從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日本進口電動車的注冊量漲了45.7%,達到16625輛。雖然絕對數量不高,但增長勢頭良好。
劉學亮透露,今年9月,比亞迪在日本單月銷售已經超過了800輛。他認為,日本市場開始認可比亞迪品牌,比亞迪在日本市場的成績,遠大于銷售數字層面的意義。未來,比亞迪將堅持一步一個腳印做品牌,實現在日本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