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儲量全球第一,中國95%靠進口,是不是有點販賣焦慮?我要說,這在短短幾年前,可不是焦慮,是實實在在壓在中國高科技產業喉嚨口的一只手。
這玩意兒叫氦氣。你可能覺得,不就是充氣球的嗎?那可就小看它了。沒有它,醫院的核磁共振儀就是一堆廢鐵;沒有它,半導體芯片廠的光刻機就得“中暑”罷工;沒有它,航天火箭的燃料系統都玩不轉。它就是現代工業的“黃金氣體”,比黃金還稀缺。
![]()
美國,確實是老天爺賞飯吃。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2023年的數據,全球探明儲量也就484億立方米,美國一家就占了171億,超過35%。更氣人的是,人家的天然氣田里氦氣含量高,像德州、堪薩斯州,一口井里能有1.5%到7%的氦氣,開采成本低到每立方米0.1美元。
而咱們呢?家底是真“薄”。年需求量超過2000萬立方米,可前幾年自產量才195萬立方米,對外依存度常年卡在95%以上。這種局面,就等于你家廚房的命脈,攥在別人手里。
“卡脖子”的真實觸感:當醫院開始排隊
“斷供”這個詞,根本不需要美國政府下文件,市場波動就能讓你體驗一把。
![]()
就在2022年,全球經歷了一場“氦氣荒”。起因是美國聯邦氦氣儲備設施出了個故障,全球供應量瞬間砍掉了10%。緊接著,俄烏沖突爆發,供應鏈雪上加霜。
那一年,國際氦氣價格直接飆升了30%。
這個沖擊波是怎么傳導到我們身邊的?
舉個例子,醫院的核磁共振儀(MRI)。那玩意兒能成像,全靠超導磁體,而超導磁體必須泡在零下269攝氏度的液氦里。一臺MRI就需要近2000升液氦來“續命”。
2022年價格一漲,全球醫院的MRI維護費,平均從3.9萬美元跳到了6萬美元。更要命的是,漲價也買不到貨。不少醫院的設備被迫“休眠”,患者做檢查排隊周期無限拉長。這就是“卡脖子”最真實的觸感。它不是文件上的一個詞,而是醫院里排不上隊的焦急。
科研圈更慘。哈佛大學的物理團隊,因為缺氦,一般的量子實驗直接關停。歐洲航天局的紅外望遠鏡項目,本該2023年上馬,硬生生拖到了2025年。
![]()
工業界呢?ASML的光刻機,每片12英寸晶圓就要消耗1升氦氣。2022年那波短缺,ASML產能掉了10%,傳導到中國,幾家芯片代工廠因為訂單延遲,損失高達2.3億美元。
這就是咱們幾年前面臨的窘境:美國占全球供應的46%,卡塔爾38%。咱們作為最大買家,卻只能在市場上搶高價貨。美國那邊還搞了個《氦氣管理法》,出口隨時能收緊。
絕地求生:從“找飯吃”到“換鍋灶”
面對這種局面,坐以待斃肯定不是咱們的風格。應對斷供,中國走了兩步棋,一步是“找飯吃”,一步是“自己種地”。
第一步,“找飯吃”——果斷換掉美國這個“主供應商”。
這是最快、最直接的反應。既然美國那邊政治風險高、供應不穩定,那咱們就把訂單轉向更純粹的商業伙伴。
![]()
數據變化非常明顯:2023年,咱們進口了2247萬立方米,其中82%來自卡塔爾,美國的份額已經降到了9%。到了2025年(也就是今年),這個趨勢更極端。根據最新的海關數據,今年前三季度,美國份額已經低于5%,而卡塔爾的占比飆升到了90%以上。
這操作很及時,至少在短期內,我們擺脫了被美國“一掐就死”的戰略被動。
但我必須得說句實話:這只是“治標不治本”。這只是從“依賴美國”換成了“依賴卡塔爾”。萬一中東局勢有變呢?萬一卡塔爾的設備(很多也是美歐技術)出問題呢?廚房還是別人家的。
![]()
所以,真正決定命運的,是第二步——“自己種地”,搞自力更生。
真正的底牌:當“貧氦國”開始產“黃金氣”
過去我們總說自己是“貧氦國”,資源稟賦差。我們的天然氣田,像鄂爾多斯、塔里木盆地,氦氣平均含量低于0.1%,商業開采價值很低。
但就在2025年,今年4月,自然資源部扔出了一個“王炸”:新一輪找礦突破,全國新增氦氣地質儲量40.7億立方米。
40.7億立方米是什么概念?按咱們現在的年消費量算,這相當于把我們的資源保障期,從不足3個月,一口氣拉長到了12.8年!特別是在青海發現的那個大氣田,儲量超3.5億立方米,直接成了中國最大的特大氦富氣田。
這一下,我們從“鍋里沒米”變成了“手里有糧”。
但光有糧還不行,你得有技術把它做成飯。以前我們從0.1%含量的天然氣里提氦,成本高得嚇人,根本沒法和美國0.1美元的成本競爭。
![]()
這幾年,咱們的“工科男”們憋出了大招。
第一個突破,是中石化在重慶的LNG廠。他們搞了國內首套氦氣提純裝置,用“膜法分離”技術,從液化天然氣(LNG)的尾氣里“撈”氦氣。純度高達99.999%(5個9),年產超20噸。這等于是在別人吃完飯的盤子里,又刮出了一層“精華”。
第二個突破,更狠。來自煤炭科工集團。他們在甘肅窯街煤電,2024年實現了從煤層氣里提氦。要知道,煤層氣里的氦含量低到令人發指,只有0.008%!
從0.008%的“廢氣”里,硬是抽出了99.9999%(6個9)的純度。這已經不是“撈”了,這是在“煉金”。這種“變壓吸附+膜分離”的組合工藝,徹底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第三個突破,在應用端。就在今年(2025年),寧夏鹽池的項目投產了60萬立方米的高純氦,而且用上了國產的液化設備。今年8月,一家叫Vacree的科技公司,搞出了6N9級別(99.99997%)的超純氦系統。
![]()
什么叫“卡脖子”?就是你沒有。什么叫“破局”?就是我從無到有,從有到精。
“糧倉”也得建起來
找到了米,學會了做飯,還得有個“糧倉”防饑荒。
以前咱們沒有戰略儲備,現采現用,市場一波動就抓瞎。現在,中石化在四川盆地,正在建世界上第一座4500米深部的咸水層儲氦庫。
這個“地下糧倉”能調節1.2億立方米的氦氣,占我們年需求量的六成。這才是真正的“壓艙石”。
回到最初的問題:美國斷供,我們怎么辦?
好了,現在我們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時間倒退回2022年,美國不用“斷供”,只需要在市場上使點絆子,我們就得“休克”。醫院排長隊,芯片廠停工,就是答案。
但現在是2025年10月。
![]()
如果美國現在想拿氦氣“卡脖子”,我們能怎么應對?
- 短期不怕:我們的進口渠道已經換了,90%以上來自卡塔爾。美國想“斷供”,也斷不到我們頭上。
- 長期不慌:我們自己家里發現了40.7億立方米的巨量儲備,“地主家有余糧了”。
- 技術不愁:我們掌握了從LNG尾氣、甚至從0.008%的煤層氣里“煉金”的技術,成本在降,產能在升。
- 儲備在建:4500米深的地下儲氦庫,就是我們的戰略底氣。
說白了,美國手里那張“氦氣牌”,在2025年的今天,已經快打不響了。
這幾年,我們經歷了太多“卡脖子”的情單。從芯片到軟件,再到這種工業氣體。但事實證明,封鎖和打壓,最終只會逼出一個更強大的對手。
氦氣的故事,只是這個大邏輯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它告訴我們,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這句話永遠不過時。那些曾經讓我們輾轉反側的“斷供”威脅,最終都會變成我們自力更生的勛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